沙俄从建立伊始,就几乎没有停止过对外扩张。这种持续不断的扩张,究竟源于何种原因呢?这种对土地的痴迷似乎远超常理。毕竟,哪有无缘无故的情结?俄国人即便爱好异于常人,也不至于对土地有几百年如一日的执着。那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了沙俄不停地追求领土呢?归根结底,沙俄的对外扩张与其周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其实,沙俄不断扩展疆域的现象,也正是其历史中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最初的沙俄,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远离海洋,几乎与海洋没有任何联系。欧洲的历史框架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的时代,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亡,黑暗的中世纪才正式结束,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果把文艺复兴前的欧洲称作“野蛮”的时代,那么文艺复兴无疑是将欧洲文明带入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文艺复兴后,欧洲在科技、艺术、思想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这其中,东方文明的输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东方先进技术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欧洲国家对海洋的探索与征服。
凭借着这些先进的科技成果,欧洲国家逐步走向富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并通过这些殖民地获得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通过海洋富起来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大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海上霸权更是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为它们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太阳几乎在任何时刻都不会落下。
回顾那个时期的沙俄,它刚刚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尽管沙俄也在努力拓展疆域,但它离海洋的距离依然遥不可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时间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彼得一世是沙俄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开疆拓土者,曾经有过一段长时间的欧洲游学经历。1697年,他派出一支约250人的使团访问欧洲,目的是为了吸收欧洲的先进技术,学习海军建设的经验。
彼得一世深知,沙俄要想崛起,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天然港口资源。而那时,沙俄的港口几乎是空白。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彼得一世将自己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寻找和建设天然良港。他明确表示,俄国必须拥有足够的港口,以支撑其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军事和贸易方面。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彼得一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在长达21年的大北方战争后,沙俄从瑞典手中夺回了涅瓦河口的三角洲,随即在这里建立了圣彼得堡,并将其作为新的都城。圣彼得堡不仅是彼得一世的伟大遗产,也成为沙俄进军海洋的重要基地。然而,彼得一世的眼光并不局限于波罗的海,他更渴望获得其他战略性港口,特别是在黑海和远东地区。
顿河口和黑龙江口是沙俄当时关注的重点区域,顿河口,作为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门户,一直是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的焦点。为了控制这一战略位置,沙俄不惜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了多次俄土战争。而黑龙江口,虽早在17世纪中期由哈巴罗夫通过《阿穆尔河图》首次勘察,但彼得一世已经意识到这里的潜力,虽然当时沙俄对该地区的了解有限。
随着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沙俄暂时放弃了对黑龙江口的控制。然而,彼得一世的梦想并未熄灭,他把对海洋的渴望传承给了后代沙皇。后来的沙皇们,特别是在19世纪,便开始了更为积极的扩张政策,试图在东西方两大方向上开辟出新的出海口,逐步实现沙俄的海洋梦想。
到了18世纪末,沙俄获得了克里米亚半岛,使其在黑海拥有了塞瓦斯托波尔这一重要的天然良港。1860年,沙俄又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控制了远东的海参崴,从此,沙俄在远东地区也有了一个重要的出海口。尽管如此,这些港口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位于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虽然是天然良港,但因受限于瑞典、德国、丹麦等国的围堵,沙俄很难自由出海。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虽然重要,但要想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仍然得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控制。至于海参崴,虽然出海无障碍,但每年长达四个月的冰封期,也给沙俄的海上活动带来了困扰。
这些问题促使沙俄在1900年出兵东北,试图通过占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来获得更多的天然港口。若这一战略得以成功,沙俄在远东的海洋布局或许能够迎来新机遇。然而,随着日俄战争的爆发,沙俄最终在远东的梦想破灭,未能如愿获得稳定的海上通道。
纵观沙俄历史,其对土地的执着不仅是由于其对海洋经济的渴望,也因为其历史上长期的贫困和孤立。对于一个曾经受困于内陆的国家而言,海洋无疑是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而沙俄对领土的渴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从贫瘠到富饶的转变,它希望通过对土地的征服,寻找到通往财富和强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