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早已普及了简体字,但在台湾地区,人们依然使用繁体字。看似这是一种“保留文化传统”的做法,实则与文化传承无关,更多的是与政治因素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台湾人并不是不想使用简体字,谁都知道简体字在书写和学习上要更加便利。真正的原因是某些政治力量不允许他们使用简体字。
早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不久,蒋介石就提出了简化汉字的提案。原因很简单:繁体字笔画繁杂,不仅学习起来困难,书写起来也相当费劲,这样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推广。在蒋介石的推动下,成立了一个“汉字简化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简化繁体字,便于普及。甚至《联合报》还开展过一次民意调查,支持简体字简化的民众人数达7315人,而反对的有4807人,明显支持简体字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
那么,为什么这个提案最终没有得到实施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大陆已经开始推行简体字。此时,一些坚守传统的国民党派系人士认为,既然共产党的中国已经推行了简体字,那我们就必须坚决与他们对立,不可以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些人占据了当时的政治主导地位,他们的声音非常强大,而且因为“政治正确”的考量,即便蒋介石自己也不敢轻易反对这些人的意见,毕竟这些人都站在党国的一方。即使他们的意见过于极端,蒋介石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于是,台湾的简体字简化计划就这样不了了之,直到今天,台湾依然使用着繁体字。
因此,台湾之所以继续使用繁体字,并不是因为他们刻意想要保留什么“文化传统”,而是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简体字就已经有了推行的运动。当时民国政府十分注重普及教育,不仅儿童需要接受教育,许多成年人也被鼓励去上识字班。繁体字的难写和难认,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因此,很多人呼吁简化汉字,以便更好地推动普及教育。
其中,著名教育家和文字学家钱玄同就明确提出过简体字的方案。他曾指出:“数千年来,汉字字体一直在不断简化,从古代的篆书到宋元的简体字,汉字一直在朝简化的方向演进。”1934年,钱玄同正式提出了一个简体字的推行方案,并得到了蔡元培、鲁迅和胡适等人的支持。国民政府教育部也很重视这项工作,特地请钱玄同主持这一改革,他召集了许多专家,挑选出了一些简化汉字,最终确认了324个简体字,并发布了通知,要求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以及儿童和民众读物中普遍采用这些简体字。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总有一些顽固的反对声音。比如,戴季陶这一国民党老顽固,强烈反对简体字,并甚至亲自找到蒋介石,通过激烈的态度要求停止简体字的推广。戴季陶与蒋介石关系深厚,蒋介石对他十分尊重,最终不得不作出妥协,决定“暂缓”推行简体字。于是,民国时期第一次汉字简化的尝试也就此夭折。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依然能找到影像。很多原本看似良好的政策,仅因一些专家的反对,便不了了之;而一些专家认为好的政策,即便老百姓反对,也难以改变局面。这种现象不乏其例,不必多说。实际上,蒋介石本人还是支持简体字的。他曾在台湾表示:“汉字笔画过于复杂,士兵的教育很困难,学生也很难学习。”他曾回忆说,民国二十四年,政治委员会通过了简化汉字的方案,但因戴季陶的强烈反对未能执行,他表示非常遗憾。
可见,蒋介石的简体字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依然是因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再次证明了蒋介石在这类改革上的优柔寡断与缺乏决断力,导致改革未能深入推进。这一方面体现了蒋介石无法应对挑战的软弱,也与他在整顿国民党方面的无能相契合。相比之下,毛泽东则更加坚定,他总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为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当不惜一切代价推动。即使面临众多反对者,毛主席也会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己的政策,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赢得了最广泛的民众支持。
回到简体字的话题,其实简体字并不是新中国才开始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正如钱玄同所言,汉字几千年来一直在朝着简化的方向演变。人类寻求便捷的天性造就了简体字的诞生,特别是在民间,许多人为了书写方便,自发地创造出了大量的简体字,这些简体字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一些文化名人也对此表示接受。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324个字中便有102个是简体字,占了三分之一。
从宋朝开始,随着民间文学的盛行,简体字在民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官方文书依旧使用繁体字,但在民间的文学作品中,简体字已经大行其道。有人曾统计过,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使用简体字的数量达6240个,而繁体字只有1604个。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历史悠久,不仅仅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它同样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