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正月十二日,明景帝朱祁钰因重病无法上朝,整朝政事陷入一片混乱。朝中大臣们焦急万分,人人心头都有一丝忐忑,纷纷议论,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大明王朝的未来似乎摇摇欲坠。
就在正月十六日晚,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左都御史杨善,以及老将王骥、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张軏等一百余人,悄悄集合,整装待发,朝着皇城进发。这群人目的明确,他们的目标是曾经的皇帝——朱祁镇。
第二天早晨,正月十七日,朝廷的大臣们进入宫廷上朝时,突然发现朱祁镇居然堂而皇之地坐在了龙椅之上,完全没有任何先前的隐蔽与遮掩。众人面面相觑,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此时,徐有贞挺身而出,高声宣布:“太上皇复辟了!”一时间,整个朝堂震动,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夺门之变”就此发生。
夺门之变爆发之际,手握重兵的于谦本有能力将事态扭转,甚至可以让朱祁镇重新明白自己的处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直到事变爆发后,于谦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沉默的态度已显现出他内心的决定。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于谦被逮捕并投入大牢,罪名则是莫须有的“意图迎立外藩”。正月十九日,朱祁镇下令由三司九卿尽速审理此案,两日后,于谦最终被处决。
近年来,随着多部关于明朝历史的电视剧陆续播出,许多人对于谦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的事迹有所了解。然而,朱祁镇发动政变、迫不及待要除掉于谦之后,于谦的家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生于1398年5月,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于庄村),一位身世清寒但才学卓越的士子。从小勤奋读书,早早地就以文天祥为榜样,投身科举。尽管当时的科举竞争异常激烈,于谦凭借扎实的学识,最终以三甲第九十二名的成绩顺利中举。
24岁时,于谦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外放担任地方官职,且在治理地方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后因平定汉王朱高煦的谋反之事,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被任命为山西、河南两省的巡抚。
在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由于得罪权臣王振,于谦曾被投入大狱,经过一段时间的囚禁后被释放,最终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1448年,土木堡之变爆发。年轻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北征瓦剌,结果几乎葬送了大明的江山。此时,朱祁镇深陷困境,明朝危在旦夕。正是在这危急关头,于谦与孙太后通力合作,采取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组织起了保卫北京的战斗,为朱祁钰登基打下了基础。
时势造英雄,于谦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智慧,迅速从地方官员升任兵部尚书,封少保。然而,八年后,当朱祁镇再次登基时,这位曾为大明解围的“于少保”却被斩首示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一句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当时的悲剧。而在此时,同样为明朝重臣的王直也在为于谦的父亲所作的墓表中提到:于谦的家族中仅有一个儿子,名叫于冕。
于冕是于谦唯一的儿子,他在父亲去世后被流放至山西龙门,而他的妻子张氏则被流放至山海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于冕获得了赦免,回到京城。他随后上书诉说自己父亲的冤屈,最终恢复了于谦的官职。
于冕所写的《先肃愍公行状》以及《于谦神道碑文》中提到:“我生有一子(即于冕),自副千户晋升为兵部员外郎,后进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并曾任应天府尹,所任职务皆合乎家规。”而《明史》中也有相关记载:“于冕,字景瞻,荫授副千户,因事被流放至龙门,冤屈被昭雪后复职。”
于冕虽为父亲复仇,但不愿再任武职,遂改任兵部员外郎,逐渐升任至应天府尹。于冕晚年辞官,最终去世。他一生没有儿子,但留下了六个女儿。晚年时,他向朝廷上奏,希望能从家族中选出一名继承人来延续香火。
历史上,至于允忠成为于谦的嗣孙,并被封为世系杭州卫副千户。后来,他的后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其子一芳后也为明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晋升为广东指挥佥事。更令人感叹的是,今天,位于杭州西湖乌龟潭旁的于谦墓,依旧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后人拜祭。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明孝宗赐于谦“肃愍”谥号,并在其墓旁建立了旌功祠,供后人祭拜。值得一提的是,于谦与妻子董氏的感情非常深厚,夫妻间一直相互支持,董氏虽然生活贫困,却始终与丈夫携手共度岁月。
然而,董氏因长期劳累于家庭事务,不幸早逝。于谦深感愧疚,为妻子留下了不少悼妻的诗篇,其中“我实负子,子亦含悲”便深刻表现了他对妻子的内疚与哀伤。即便如此,他始终坚守着忠诚与清廉的原则,舍弃了再婚的念头,专心守护妻子的遗愿。
于谦为国家殚精竭虑,然而他却未能在家庭生活上做到尽责,最终也未能避免命运的捉弄。尽管如此,历史上的于谦仍然是个伟大的英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一生无愧于历史,也堪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