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风云变幻,英杰辈出。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极具争议的将领,他便是吴起。吴起的名字虽为人熟知,但他的一生并非无懈可击,尤其是他曾做出过一件震惊历史的举动——他跪求妻子,提出一个令众人闻之色变的请求:“夫人,借你人头一用。”为什么这位战国时期的名将会做出如此决定?他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无奈与野心?
让我们从吴起的出身谈起。公元前440年,吴起出生在卫国,一个普通的家庭。身为平民出身的他,从小便显露出超凡的才智与对功名的渴望。尽管如此,在那个等级分明、门第森严的春秋时代,一个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年轻的吴起走遍了各地,求官无门,他甚至倾尽家财,依旧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系列的打击不仅没有让他放弃,反而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不甘。
有一次,当地一些人对他的人生失败发出轻蔑的嘲笑,这一言一行让吴起心头的怒火彻底爆发。他当即拔剑,残忍地斩杀了三十多名讽刺自己的人。此举让他不得不迅速逃离故乡。离开时,他对母亲发下誓言:“我一天当不上国家重臣,便一天不回卫国!”这句话展示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同时也揭示了他在追求功名过程中,几乎偏执的信念。
逃亡途中,吴起来到鲁国,在这里,他拜在了当时著名儒家学者曾申门下,开始深入研究儒家经典。虽然他渐渐有所成就,但命运似乎始终不肯眷顾他。一天,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按儒家孝道,他应当立即回乡为母守丧,可吴起却选择了继续留在鲁国,专心学习。这一决断让他的老师曾申大为震怒,因为在儒家看来,不孝之人是无法继承圣人之道的。最终,吴起被逐出了师门。这一事件让他深刻意识到,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不能帮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兵法,投身于军事领域。
公元前412年,齐国对鲁国发动战争,鲁国面临着灭国的危险。此时,一位精通兵法的吴起被推荐给了鲁国的君主鲁元公。鲁元公心中却满是疑虑——因为吴起的妻子正是齐国人,而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忠诚度常常与其妻子的国籍息息相关。鲁元公担心吴起会因为妻子与齐国的关系而背离鲁国。消息传到吴起耳中,他立刻明白这是自己展示才能的绝佳时机。为了消除鲁元公的疑虑,吴起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回到家中,对妻子说:“夫人,借你人头一用。”随后,他毫不犹豫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将她的头颅带到鲁元公面前。这一残忍的行为不仅令他失去了最亲近的人,也让人对他的人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然而,这一举动却立刻打消了鲁元公的疑虑。吴起被任命为鲁国的主帅,率军抵抗齐国的进攻。在吴起的指挥下,鲁军奇迹般地成功击退了强大的齐军,保住了国家的安全。但胜利过后,鲁国朝廷的官员们却对吴起的品行产生了深刻的不满。一个为了功名杀妻的将领,怎能代表礼仪之邦的鲁国?在他们的压力下,鲁元公逐渐疏远了吴起。
失望的吴起离开鲁国,来到了魏国。当时,魏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魏文侯雄心勃勃,期望将魏国打造成强国。当吴起来到魏国时,魏文侯对这位有争议的将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请教自己的谋士李悝,是否应当任用吴起。李悝对此做出了评价:“吴起私德有亏,但论用兵,田穰苴也不过如此。”这句话打动了魏文侯,他认为,在这个乱世中,军事才能比个人的道德更加重要。因此,魏文侯决定重用吴起。
果然,吴起没有辜负魏文侯的期望。上任不久,吴起便带领魏军成功击败了秦国,保卫了魏国的领土,还占领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接下来的几年,秦国多次试图夺回失地,但每次都被吴起指挥的魏军击退。凭借这些胜利,魏国的国力大幅提升,魏文侯的治国理想逐渐成真。
然而,吴起的才华也引起了魏国新君魏武侯的猜忌。感到自己不再被重用的吴起,最终选择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此时,楚国正面临内忧外患,楚悼王听闻吴起的到来,决定重用他,将其任命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吴起开始在楚国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楚国的国力因此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这些改革也激怒了楚国的贵族,他们认为吴起的变法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吴起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但他依然前往王宫处理丧事。果然,贵族们趁机发动了政变。在混乱中,吴起受了重伤,且为了保护自己的变法成果,他将自己扑向楚悼王的遗体,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箭矢。这一举动导致了参与谋杀他的贵族七十多家被满门抄斩。然而,即便他为自己的变法事业做出了最后的牺牲,吴起的死却并未阻止楚国的变革回潮。新君上台后,不仅没有继续推行吴起的改革,反而对他进行极为残忍的处决。
吴起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不惜杀妻求权,却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被人诟病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改革者。吴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人道德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他为功名、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最终成为了他深深的代价。但无论如何,他的军事才华和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