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战争史,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注重计谋的运用,而孙膑的“减灶诱敌”计谋,便成为了军事战略中的经典范例。
桂陵之战发生十年后,魏国为了弥补此前的损失再次对韩国发起进攻。此时,齐国为援助韩国出兵,采用了“围魏救韩”的战略,直扑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见状迅速撤回,而齐军也紧追其后。就在此时,孙膑对田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他认为魏军因为自信其勇猛且轻视齐国,所以应当用诱敌之计,故意让魏军进入设下的陷阱中。
《史记》中记载了孙膑的建议:“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问题在于,这种大幅度的减灶计策,为什么庞涓会没有产生怀疑,轻易上当呢?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史记》中的记载可能并非完全可信。
在实施孙膑的减灶计谋之前,齐军的灶台数量是否真实?魏军是否了解过齐军的具体情况?齐军从山东的淄博出发,进入魏国后,选择了一条弯曲的行军路线,或从山东济宁出发,或从河南北部、河北一带起兵。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马陵道的位置存在争议,有的说在山东,也有的说是在河北邯郸一带,甚至有的提到河南的濮阳一带。
孙膑的减灶计谋是在魏军回师途中、齐军刚进入魏国时实施的。需要明确的是,齐国的出兵并不迅速,实际上,齐国先是让韩魏两国激战,使得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等到韩国支撑不住时才开始出兵。这意味着齐军的出兵准备很慢,魏军回师时,齐军才刚刚到达魏国边境地区。齐军的行动声势浩大,而且明确表示目标是攻占魏国大梁。魏国因此得知了齐军的动向,并迅速做出应对撤军的决定。
从兵法的角度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齐军如此高调地出兵后,魏国必然会派遣侦查人员,获取齐军的相关情报,包括兵力、统帅等,甚至还会对齐军的灶台数量进行估算。作为历史上的名将,庞涓不可能对齐军的真实情况毫无了解。每个灶台基本上可以推算出齐军的兵力需求,庞涓显然知道这一点。
以通常的情况来看,一个灶台并非只供一个士兵使用,通常每个灶台能供4个甚至更多士兵使用。若以一个灶台供四人计算,那么十万个灶台表示齐军大约有40万人。根据前文的分析,齐军的真实兵力应该是魏国能够通过情报掌握的。如果魏国知道齐军兵力较少,且发现灶台数量与兵力不符,那么庞涓不应对此产生怀疑才显得不合常理。
再者,战国中期的齐国是否有能力组织40万兵力进行远征?从这个角度看,孙膑的“十万灶台”可能并不代表齐军的真实人数。要么是孙膑故意虚张声势,要么是史书记载有误。无论如何,孙膑显然是在利用这种数目庞大的灶台来迷惑魏军。
第二天,齐军的灶台数量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又减少到三万。如此夸张的逃亡人数,魏国真的没有发现其中的异样吗?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齐军搭建了十万个灶台,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个,第三天又降到三万个。这种变化无疑给了魏军极大的线索,庞涓看到后认为齐军必定是胆怯,迅速减少兵力后开始逃跑。庞涓因此毫不犹豫地丢下步兵,带领精锐骑兵昼夜追击。
然而,这种夸张的逃亡景象是否真能不被魏国发现?根据计算,第二天和第三天齐军的减灶数目如此巨大的变化,意味着逃兵数量也十分庞大。如果按照每个灶台供四人计算,第二天的逃兵大约有20万,第三天的逃兵数量约为8万。如此规模的逃亡情景必定造成极大的混乱,庞涓难道就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而且,按照逻辑推理,减灶计谋的执行必然会在魏国境内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留下大量的线索。如果当地魏国的百姓或官员能够提供情报,庞涓在追击过程中应该能获得更真实的情报。然而,庞涓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毫不犹豫地全力追击齐军。
不仅如此,历史记载并未对第四天、第五天或更久之后齐军的灶台数量做出详细说明。倘若按照逃亡的节奏,齐军的灶台数目会越来越少,这种变化本该更加引人注目。为何史书中没有交代接下来的减灶安排?难道这一部分记载遗漏了什么关键细节吗?
再回到孙膑的计谋,减灶诱敌这一战略能成功,庞涓显然没有做到细致的调查与反思,这一系列的细节让人不禁怀疑,庞涓并非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正如桂陵之战中,庞涓轻兵冒进而中计被俘,马陵之战中他竟然没有吸取教训,再次轻信敌军的虚假信息,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庞涓在马陵之战中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三大原因:首先,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可能存在偏差,遗漏了某些关键信息;其次,庞涓其实并不是一位真正的名将,才会犯下低级错误;最后,孙膑的减灶计谋可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虚构或加工,这样的戏剧性情节或许更符合民间故事的风格,而非历史的严谨性。
综上所述,虽然孙膑的减灶诱敌计谋确实在魏军中产生了作用,但具体过程的真实性依然值得怀疑,史书的记载可能存在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