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峡大坝耗资高达两千亿,现在18年过去了,到底带来多少利润?
创始人
2025-09-24 15:35:02
0

湖北宜昌,一座雄伟的奇迹伫立于滚滚长江之上,那便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至今,距离大坝完工已过十多年。这座历时四十年论证,耗费十二年建造,总投资高达两千亿的大型工程,究竟是否成功收回了这笔庞大的经济投入呢?作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项伟大奇迹,三峡大坝的历史渊源又如何?让我们一探究竟。

三峡大坝的构思,最早出现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1918年,孙中山先生的三大著作之一《建国方略》正式完工。在这份宏大的国家规划中,孙中山特别提到要在长江的关键节点修建堤坝,以应对不时之需。那个时代正值护法运动风起云涌,孙中山虽身陷重重政治斗争,却依然将水利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足见此项工程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为何在那样动荡的时局下,孙中山仍不忘提及这一水利设施建设呢?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洪灾。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因其常年泛滥成灾的特性,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每年夏季,随着强降雨和冰雪融水的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常面临着洪水的威胁。尤其是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量急剧增多,长江水位水涨船高。一旦超过防洪堤坝的承受极限,灾难性的洪水便会迅速蔓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规律,历史早已多次验证。

185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一场极为罕见的特大洪水,给流域带来严重破坏。农田被淹没,房屋倒塌,交通全线瘫痪,数以百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死伤惨重。这场灾难不仅直接摧毁了农业生产,还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物价暴涨,社会秩序的崩溃使得不少商人和手工艺人破产。1852年的大洪水,深刻地刻印在人民心中,成为代代相传的痛苦记忆。

进入民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洪灾依旧频繁发生。1931年,由于持续强降雨及极端天气引发的大规模冰雪融化,长江流域再度爆发洪灾,约30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洪水退去后,随之而来的疾病和饥荒使得灾情更加严重。这场灾难被视为20世纪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54年,长江再度发生特大洪水,造成33,000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洪灾,已成为长江流域人民无法避免的沉重灾难。

因此,只要国家生产力条件允许,历代领导人便会提出水利工程建设的议题,试图通过治理洪灾,确保长江流域的安宁。这一尝试自古代封建时期便已开始。虽有不少杰出领导人提出过治理洪灾的方案,但由于农耕时代生产力有限,许多计划都未能实现。尤其是对于长江这样的世界级大河,治理难度更是巨大。

在中国古代,黄河与长江常常被并列提及,但这两条大河的流量差距却远非可以简单对比。黄河的年均流量约为350亿立方米,而长江的年均流量接近10000亿立方米,几乎是黄河流量的二十倍。更不用说,长江的支流,如岷江、汉江、嘉陵江等,都常年超越黄河的流量。这使得长江治理的难度,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范围。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始终集中在黄河流域。直至明朝中期,长江流域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区域。长江流域的水利治理,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始终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即便是在黄河流域的治理中,面对极端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古代王朝也常常采取较为保守的治理策略,防止因过度开支而引发政治动荡。尤其是建造堤坝这种极其耗费资源的水利工程,几乎没有任何古代朝代能够成功完成。直到近现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才为水利工程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孙中山在1918年提到的长江堤坝计划,虽然未能在他生前实现,但这一构想始终深植他心中。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上报国务院,建议重启长江堤坝建设计划。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无法满足这一宏大工程的需求,这一计划不得不搁置。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国家经济逐步恢复,三峡工程的构想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仍面临着许多争议。支持者认为,三峡大坝将带来防洪、发电等多重益处,能够为长江流域的安全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而反对者则担心,庞大的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移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上百万民众的迁徙,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担不可忽视。经过激烈讨论,支持者最终占据了上风。1984年,经过国务院及相关专家审查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终于正式开始。

然而,这座巨型工程并没有现成的模版可供借鉴。长江流域复杂的地理条件让建筑专家们一度感到难以应对。于是,专家们决定先进行小规模试点,选定湖北宜昌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作为试点项目。1988年,葛洲坝工程竣工,成功验证了三峡大坝建设的可行性。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决定建设三峡大坝,正式启动工程建设。

1994年,三峡大坝的主体工程开始施工。经过长达12年的艰苦建设,2006年,三峡工程终于竣工。这座雄伟的大坝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也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如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问题基本得到了永久解决,三峡大坝成为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还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发电、航运等方面的贡献,三峡大坝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水利设施,更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尽管建设费用高达两千亿,但通过多年的电力收入、避免洪灾带来的损失及其他相关效益,这笔投资早已得到了回报。

三峡大坝的成功建成,不仅结束了长江流域几千年来的洪水灾难,也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未来。它的存在,意味着更多人的生命得到了保障,更多的家庭免于灾难的摧残。这份成就,正如历史上无数伟大工程一样,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积累,更是民族复兴的象征。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大航海时代的起点,非洲成为了欧洲列强争相占领的焦点,而安哥拉作为...
2025-09-24 13:06:31
山东省会为什么是济南,而不...
全文共1683字 | 阅读需4分钟 山东省和许多省会一枝独秀的省不...
2025-09-24 13:06:18
关于召开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
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单位: 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定于2025年9月2...
2025-09-24 13:06:13
不忘旧史、传承伟大精神
刷着短视频里的盛世烟火,晒着周末出游的打卡照片,捧着奶茶漫步在华灯...
2025-09-24 13:06:05
原创 ...
杨东霞 临沂,古称琅琊,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历史上,它...
2025-09-24 13:05:48
中证A50ETF指数基金:...
证券之星消息,9月23日,中证A50ETF指数基金(560350)...
2025-09-24 13:05:32
带父母去四川6日游美食推荐...
嘿,宝子们!四川,那可是个集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于一身的宝藏旅游地。...
2025-09-24 13:05:32
原创 ...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文末提供文献引用来源,敬请留意。 作...
2025-09-24 13:05:03
原创 ...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使得明朝在政治、军事、经...
2025-09-24 13:04:43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嫁给中国男性?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来到中国生活...
原创 三... 只要给我这10人,我有信心一统天下 第1个人,吕布 吕布,三国时期的名将,素有“三姓家奴”之称,...
陈思呈专栏:两名不幸的母亲 杜拉斯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有一名令人印象深刻的母亲。她曾是优秀的大学生,在法国北部一座村里...
原创 哈... 美国哈佛大学的顶尖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当着全世界的面,给我们中国,上了一堂“历史课”。 他诚...
原创 日... 在日本学者的努力下,近日发现了一份原版的吴三桂反叛檄文,这一重要文献揭示了他投降清朝的真正动机。长期...
原创 孔... 孔子与老子,作为同一时代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师徒关系。孔子曾三度向老子请教,但这并不意味着...
原创 清...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的长久影响和复杂性始终令后人深思。作为封建社会的最终展现,...
贬官苏轼 为何耗尽家财在惠州白...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北宋绍圣三年(1096 年)的惠州白鹤峰,江风拂过一位白发老者的衣襟。他...
原创 红... 在1985年,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首次公开出版后,许多历史学者对此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位具有深...
原创 典... 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中,作者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许多人物家喻户晓,我们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