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的顶尖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当着全世界的面,给我们中国,上了一堂“历史课”。
他诚恳地提议,中美两国要是想避开战争,可以学学中国历史里的‘澶渊之盟’”
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要问,“澶渊之盟”是个啥?这么说吧,这位哈佛教授的潜台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们中国,不如就像当年的宋朝一样,每年给我们美国交点钱,送点好东西,换个和平,大家相安无事,岂不美哉?”
这已经不是“支招”了这简直是在“劝降”!这位老教授,是真不懂中国历史,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想给我们挖个坑?
说的“澶渊之盟”,发生在公元1005年,那时候北方的辽国大军南下,打到了城下,间接威胁到北宋的都城汴京。
朝廷里乱成一锅粥,有主张投降的,有主张逃跑的。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皇帝硬着头皮御驾亲征。
虽然在战场上,宋军靠着床子弩,侥幸射杀了辽军主帅,扳回一城。
谈判桌前,大宋最后还是做出了妥协,最终签署的盟约规定,大宋每年得给辽国交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得边境的安宁,简单来说,这就是用钱财去买平安,相当于交一份“保护费”。
这笔“保护费”让宋辽边境有百多年的安宁,双方有商贸交流,百姓暂时不用受战乱之苦,但它就像一味慢性毒药,慢慢侵蚀整个国家的机体,宋朝的军队,从此兵器入库,战马回山,战斗力一下子就下降了。
巨额的“岁币”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它让整个国家,都失去了一颗敢于战斗的“雄心”。
最终当更强大的金国人打来时,这个只会花钱买和平的“富庶王朝”,不堪一击。皇帝被抓,国土被占,酿成了“靖康之耻”的千古国殇。
而这还只是开始。从19世纪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20世纪日本侵华时,国民政府一度幻想的“妥协求和”……
一部近代史,半部是屈辱的“城下之盟”史。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已经刻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DNA里。它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和平从来都不是靠妥协和退让换来的。你越是软弱,敌人就越是贪婪。
当艾利森教授,在2023年的今天,轻飘飘地让我们去复刻“澶渊之盟”时他触碰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敏感、也最不愿意被揭开的伤疤。
我们中国的学者,在论坛上,当场就给他怼了回去。怼得有理有据,怼得他哑口无言。
我们学者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就是《让子弹飞》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大人时代变了!”
北宋是“守内虚外”,军事孱弱。而今天的中国,GDP世界第二,拥有世界第三大核武库,歼20、航母、高超音速导弹,我们一样不缺。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来捍卫自己的和平。
现在全球的稀土,我们占了近三分之一;5G、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我们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应该是谁依赖谁,谁该给谁交钱,这账,得重新算算。
我们当然愿意对话,但必须是平等的对话。任何想让我们像晚清政府一样,在谈判桌上任人宰割的想法,都是痴人说梦!
印度媒体评论说,艾利森的建议,引发了关于大国权力平衡的讨论,但中国绝不可能接受宋朝那样的角色。昆仑策网更是直接发文痛批:“美国学者话术包藏祸心!”
艾利森教授,以他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闻名于世,说的是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
他提出“澶渊之盟”的本意或许是好的,是想为中美两国,找到一条避免冲突的“和平之路”。
但他犯了一个最根本的错误:他只看到了历史的“形”却没有读懂历史的“魂”。
他看到了妥协带来的“百年和平”,却没有看到,那和平背后,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衰退和精神的萎靡。
历史,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套用的公式,
今天的中国,不是北宋,更不是晚清。我们有实力,也有智慧,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全新的大国之路。
这条路不是靠屈辱的妥协来走的,而是靠平等的交流;不是用花钱买和平,而是靠实力来构筑和平,
至于艾利森教授和他的“澶渊之盟”,就让它成为这场博鳌论坛上,一个有趣,却不合时宜的“小插曲”吧。毕竟未来的剧本,该由我们自己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