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首次公开出版后,许多历史学者对此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位具有深厚党史和军事背景的中共弋阳县委干部黄泽生,注意到书中杨将军频繁提到一位名为“王开湘”的红军首长。然而,经过仔细查阅所有历史资料,黄泽生始终未能找到有关“王开湘”将军的任何事迹,这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北京,访问杨成武将军,探求其中的真相。
谁曾想,正是因为黄泽生的关注,长期被历史遗忘的黄开湘将军的事迹,终于得到了重新的关注与发扬光大。
1986年,黄泽生如约来到了杨成武的家中,就回忆录中的“王开湘”将军展开了提问。当杨将军提到这位将军时,情感顿时激动,眼中泪光闪烁。他告诉黄泽生,原来“王开湘”的名字并非如此,而是“黄开湘”。由于黄开湘带有浓重的福建口音,杨将军的秘书在书稿整理时误将“黄”字写成了“王”,这才导致了误会的发生。黄泽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找不到这位将军的资料,原来只是名字写错了。
杨成武将军回忆道,黄开湘是他在红四团担任政委时的团长,虽然黄开湘年纪比他稍大,职务也高于他,但他总是对杨成武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与支持。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战斗,其中包括土城阻击战、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等,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生死考验,而黄开湘作为红四团团长,以卓越的指挥才能屡次带领队伍渡过难关。
其中一场战斗令杨成武记忆犹新。1935年,红军抵达大渡河,蒋介石的军队层层包围,妄图将红军消灭。然而,红军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智慧,一举突破敌军封锁。杨得志所领导的红一师一团成功抢渡大渡河,打开了北上的通道。紧接着,黄开湘和杨成武接到命令,带领红四团沿大渡河西岸,快速奔袭泸定桥。这一路上,红四团仅用三天时间就成功赶到目的地。当时,先头部队与敌人激烈交火,形势十分危急,军委再度下达命令,要求迅速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在大渡河上的古老铁索桥,仅剩13根铁索,桥面狭窄不堪。黄开湘果断决定,派出二连22名精兵组成敢死队,奋不顾身地冲向桥面。在敌人猛烈火力的压制下,战士们紧握铁链,趴在桥上,不仅要面对敌人射来的子弹,还要保持平衡,稍有不慎便会掉入滔滔江水中。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凭借着不屈的精神,成功夺回了桥梁,确保了红军顺利过桥。
过草地时,毛主席亲自点名红四团作为先锋团,黄开湘再次冲锋在前,英勇无畏。然而,这位杰出的红军指挥官,最终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英年早逝。
杨成武沉痛地回忆起黄开湘去世的情形。那是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红四团接到命令参加全军干部会议。由于距离较远,黄开湘和杨成武只能在急促的情况下赶路。尽管风雨交加,二人依然毫不松懈,骑马疾驰了50里,才赶到会场,听取毛主席关于长征总结的报告。会议结束后,二人未敢停歇,继续启程。然而,途经半路时,暴雨骤降,二人被淋得湿透。此后,他们双双染上了伤寒,黄开湘的病情尤为严重,最终被送到后方医院休养,而杨成武则继续在前方指挥。
不幸的是,黄开湘最终因病重去世。杨成武接到消息后,急忙赶往医院,却已错过了最后一面。黄开湘的遗体早已被简单埋葬,连一块墓碑都没有。杨成武心如刀割,他不忍让战友的英名就这样消失,遂亲自立了一块木牌,作为简易墓碑。黄泽生听完这一段往事,深感震惊与感动。
杨成武还向黄泽生透露,黄开湘的遗物中,有一块手表和一支左轮手枪,这些物品一直珍藏在杨成武心中。黄泽生回乡后,继续寻找黄开湘的事迹,但遗憾的是,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慰问团曾错误地将黄开湘列为“逃兵”,使得黄家亲属未能享受烈士待遇。黄泽生不禁愤怒,他决定为黄开湘昭雪冤屈,最终获得杨成武的帮助,纠正了这一错误。
通过这次努力,黄开湘的英勇事迹终于得以恢复。黄泽生还得知,黄开湘生前的母亲郑梅莲,养育了六个儿子,其中五人参加了红军。黄开湘在1933年离家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还特意留下一枚铜元,嘱咐母亲和女儿等他归来。然而,黄开湘一去无音讯,母亲和女儿在战争的困境中艰难生存,直到母亲去世,她依然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
杨成武还派人找到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黄菊花一生坎坷,早年被送为童养媳,生活艰难。然而,她从未以烈士家属的身份谋取福利,一直坚守着革命后代的尊严。黄菊花去世后,她的子女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黄菊花的儿子邵爱福一生默默奉献,未曾摆出烈士家属的身份。
如今,黄开湘的事迹已广为流传,他的家人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黄开湘的其他兄弟的遗骸能够早日找到并安葬。令人欣慰的是,相关的遗骸寻访行动已开始,愿烈士的英魂能够早日回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