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充满了屈辱的条约和割地的悲剧,这些条约使得许多宝贵的领土被外力夺去,像是香港岛、海参崴、库页岛、辽东半岛等,这些曾经属于中国的地方,有些已在后来被收回,但也有一些永远失去了。诸如这些失去的疆土,外蒙古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块。不同于其他被西方列强夺走的领土,外蒙古不仅未能如其他地方般回归,还最终宣告独立,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国家。那么,这片土地的分裂与独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自立为国后的发展如何?而他们的历史又是如何在自己的教科书中被描述的呢?
若要追溯这段历史,需从几百年前的汉族封建时期说起。那时,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由来已久,西北方的蒙古部落尤为显眼。成吉思汗统一了所有蒙古部落,建立起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并迅速进军中原,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元朝的统治非常严酷,随着其野蛮的统治方式,最终在短短九十七年后灭亡,蒙古的残余势力继续存在北方,并且维持着“北元”的政权。即便朱元璋和朱棣相继多次重创这些残余势力,但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机动性,他们的势力一直没有完全消失。
直到明朝末期,女真人在长白山一带崛起,虽然他们与蒙古人无直接关系,但由于同为游牧民族,且共同的敌人是大明帝国,努尔哈赤便与漠南的蒙古部落建立了合作联盟,清朝建立后,蒙古各部落纷纷归附,成为了清朝的附属。然而,外蒙古依然维持独立。
时至1660年,突厥部落入侵外蒙古,战况愈发激烈,外蒙古的最高领导人库伦活佛在两难的局势下最终决定投降。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归附清朝。清朝迅速出兵,三路大军将突厥部落击败,外蒙古的土地终于归入中国的版图。到了乾隆时期,清政府将外蒙古的多个部落合并,设立了乌里雅苏台将军进行管理,外蒙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此时,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区分也被确立了——前者为内蒙古,后者为外蒙古,至今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然而,清朝的民族政策却存在诸多问题。外蒙古与中原的隔阂过于深厚,蒙古人与汉族不能通婚、不能学习汉语、不能使用汉字进行公文交流,甚至在进出中原时,外蒙古人也受到重重限制。相比之下,内蒙古则享受了更优厚的待遇,许多蒙古人甚至在中原做官。这种政策不仅加剧了外蒙古与中原的疏离,也让外蒙古人对中原缺乏认同感,仅仅忠诚于清朝皇室。
到了晚清,随着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的加剧,这一民族隔阂逐渐暴露出来。西方的新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蒙古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接触到民族主义思想,渴望民族独立的情绪逐渐升温。与此同时,清政府的统治力急剧下降,边疆的蒙古部落,尤其是外蒙古的贵族,逐渐有了分裂的想法。清朝末期,外蒙古的民众生活困苦,长期受到歧视,而国家的资源不断被外敌蚕食。沙俄帝国对此早有预谋,借机煽动分裂,派遣使者分化外蒙古的各部落。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政权的崩溃使得中央政府几乎无暇顾及边疆问题。沙俄趁机加速了对外蒙古的支持,直接签订了《俄蒙协约》和《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