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之前,3纵的指挥系统发生了变动。原本担任4纵副司令的韩先楚被调任为3纵司令,这一调整带来了重要的战术变化。3纵与4纵长期隶属于辽东军区,战斗经验丰富,两者之间有着深厚的默契和合作。特别是在第四次保卫临江的战役中,韩先楚作为总指挥,成功指挥了3纵和4纵一个师的联合作战,以出色的指挥能力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即将开始秋季攻势的前夕,3纵的司令员提出了作战计划,主张从打较为薄弱的敌人开始,借此积累首战胜利,再逐步扩大战果。他认为从较弱的敌人入手,有助于提高士气,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关乎全局的关键时刻,士气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韩先楚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新调来的敌军并不熟悉我军的战术,而且由于他们的骄横态度,容易给我军创造机会。韩先楚选择直接迎战强敌,认为这样能够一次性打出漂亮的胜仗,迅速扭转战局。
在讨论打弱敌还是打强敌的问题时,最终得到了军区首长的支持,韩先楚的意见被采纳了。这样一来,3纵在韩先楚的领导下,不仅顺利打破了敌军的防线,还成功歼灭了敌军的一个师和一个团,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此役不仅令3纵上下信心倍增,也为今后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之前,3纵并没有如此规模的战果,因此这场胜利成为了其战史上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3纵的指挥官们对韩先楚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作为一名擅长打硬仗、险仗的军事指挥官,韩先楚的到来让整个纵队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在即将展开秋季作战任务时,参谋长罗舜初提前制定好了作战方案。这份作战计划几乎可以看作是“韩先楚的工作”,因为韩先楚到任后,便开始审视和讨论罗舜初提出的方案,考虑是否可以直接执行。
罗舜初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曾在朱老总身边工作过,担任过南满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并且后来成为了3纵的政委。可以说,他对纵队的作战部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判断力。在曾克林担任司令员期间,3纵的作战方案也是由他主导制定的。由此可见,罗舜初在纵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回忆录中提到,过去的几次保卫临江战斗都在不同的领导下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由萧劲光直接指挥,第四次则是在韩先楚的领导下进行。而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中,政委往往对作战方案有最后的决定权。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政委不仅负责政治工作,往往还会参与到作战决策中。因此,虽然作战方案由司令员来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委的意见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面对秋季攻势的紧迫任务,韩先楚发现罗舜初的作战方案过于保守,他认为这样的方案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并且战果有限。相反,韩先楚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直接攻击位于百公里外的敌人师部。这个敌人师部防守薄弱,且由于敌人不了解我军的战术,韩先楚认为可以通过奇袭打击敌人,甚至在敌人未曾反应过来之前摧毁其防线。成功的话,不仅可以歼灭敌人的师部,还能够引诱敌人驻守的两个城池中的兵力出来,从而彻底消灭敌人的力量。
然而,这个计划的风险也不小。如果敌人提前察觉到我军的行踪,可能会使整个作战陷入困境。韩先楚提出了两种选择:一种是稳扎稳打,尽管敌人不强,但会有一定的伤亡和小战果;另一种则是冒险,以大胜为目标,但同时伴随着较大的风险。尽管作战方案应当由司令员做出最终决定,但考虑到韩先楚刚刚到任,还是召开了党委会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人支持了政委的方案,认为稳妥、可行,尤其是政委资历深厚,做出的决策更为理智。
不过,关键人物——副司令员曾国华对此保持了沉默。作为军事二把手,他在这种关键时刻没有明确表态,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微妙的立场。因为如果公开支持司令员,可能会影响到他与政委的关系,这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其他指挥官们也表现出类似的心态,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吸烟不语。此时,大家心里都知道,支持哪个方案都会引发其他方面的不满。
最终,双方意见无法达成共识,于是决定将决定权交给总部。总部的意见很快就明确了,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够打胜仗的指挥员,毕竟韩先楚的调任正是为了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总部的支持使得韩先楚的作战方案得以执行,而这次战役的成功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信任和声誉。
在威远堡战役顺利完成后,罗舜初表示,他从这场胜利中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在如何指挥作战方面,他深感韩先楚的卓越能力和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