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入主中原后,剃发问题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剃发不仅仅是个小小的风俗问题,而是汉族人民是否服从清朝统治的政治态度表现。如果汉族人民口头承认清朝政权,却依然不剃发,便被认为是心存疑虑、持观望态度,视为潜在的反抗分子。因此,对于这些不肯剃发的人,清政府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然而,剃发令在广大的汉族人民中遭遇了强烈的反抗,甚至激起了他们的武装斗争。起初,多尔衮对这场反剃发斗争采取了强硬手段,企图通过暴力镇压来消除不满。但由于当时形势的严峻,多尔衮最终在压力下暂时放松了这一政策,允许汉族人民保留他们的风俗习惯。此举暂时平息了北方地区的民众愤怒,也为清朝在北方的统治带来了稳定。
如果剃发令一直是一个自愿的政策,历史可能会走上不同的轨迹。可以推测,多尔衮如果继续推行剃发令,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然而,没过多久,剃发令又被重新激活并变为强制措施。清廷下达了新的命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进一步强迫汉族人民彻底剃发。
顺治二年六月,豫亲王多铎带领清军占领南京,活捉了弘光帝朱由崧,局势基本稳定。清廷也因此放弃了对汉族风俗的顾虑,以顺治帝的名义发布了剃发令,明确规定了三个要点:
首先,强调全国统一实行剃发的必要性。谕旨中指出,虽然过去的剃发政策并没有严格执行,但如今天下已归一,父子一体,民心必需统一,不能再有分歧。否则,就等同于心怀二心,这与其他国家的臣民岂有差别?
其次,剃发令被看作是忠诚与否的政治标志。谕旨特别指出,从这一公告开始,京城内外必须在十天之内执行,直隶各省也同样要在接到通知后十天内剃发。如果有人不愿意执行,就视为反叛,必定会遭受严惩。
最后,谕旨宣布对拒绝剃发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地方官员要严格检查百姓是否按令剃发,若有反对者,必定处死!同时,衣服、帽子等装束也必须完全遵循清朝的标准,不得有所偏离。
从这三条剃发令可以看出,清政府给全国人民的时间仅为十天,并且使用了“杀无赦、决不轻贷”等极为严厉的语言,这显示了清朝在这一问题上的毫不妥协和决心。
当时,满族的入关人口仅有百万,而清朝却强迫上亿汉族人民剃发易服,显然这种做法在合理性上存在很大的争议。事实上,满族人民更应当学习汉族的风俗习惯,而不是强行让汉族人民接受满族的服饰和文化。
那么,多尔衮为何会突然改变态度,决定重新推行强制剃发令呢?其中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名叫孙之獬的前明官员。为了讨好清廷,孙之獬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成为了一个汉奸。
孙之獬在明朝天启二年考中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并且授职翰林院检讨。为了讨好魏忠贤及其阉党,他不惜放下尊严,极尽谄媚之能事。但当崇祯帝即位后,开始清除阉党,孙之獬因此被罢官,回到家乡赋闲十多年。
顺治元年,朝廷派人招抚山东,孙之獬立刻投降了清朝。为了尽快赢得新主子的信任,他不惜挥霍家产,组织地方武装,镇压了抗清力量,得到了山东巡抚的举荐,最终被召至北京,授礼部右侍郎职务。
孙之獬到达京城后,看到同为阉党的冯铨投诚并剃发获得多尔衮的赏识,甚至当上了内院大学士。于是,孙之獬不仅在未接到剃发令之前便主动剃发,还命令家人无论男女都要穿上满族服饰,表示自己对清廷的忠诚。然而,他的这一行为却使得自己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清朝的大臣中,满族与汉族官员的阵列是分开的,汉族官员束发,而孙之獬身穿满族衣装,站到了满族阵列中。由于他是汉族人,满族大臣并不欢迎他;而如果他站到汉族阵列中,其他汉族官员又会因为他穿着满族衣服而排斥他。这种处境让孙之獬极为尴尬。于是,他急忙给多尔衮上奏,表示清朝既然已经统一中国,所有制度和风俗应当统一,汉族的服饰与束发制度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彻底摒弃。
清朝之前对剃发问题一直持谨慎态度,就像多铎进入南京时所做的,他只是发布告示说:“剃发一事,兵民自理。”然而,孙之獬的奏疏把这场文化冲突上升为“谁服从谁”的大问题,最终促使多尔衮下令全国强行推行剃发。
孙之獬的这一行动为他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也为清朝加强对汉族的统治提供了契机。许多历史记载将这一责任归咎于孙之獬,虽然有些夸张,但无疑,他在其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助长了剃发令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