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关于他的评价历来存在较大争议。一些人认为他有投机取巧之嫌,而更多的人则坚信他是真正为了保家卫国,堪称民族英雄的典范。
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被视为明朝的中坚力量。他率领军队在明朝东南沿海持续奋战,历时十多年,先后打了八十多场大小战役,最终成功平息了倭寇的骚扰。此外,他还镇守北方十余年,抵御鞑靼入侵,使得敌军不敢轻易侵犯大明疆土。这样一位勇猛果敢的将领,实至名归地被誉为民族英雄。那么,戚继光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令人敬佩、可亲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物。
戚继光的诗句中,我最喜欢的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短短一句话几乎概括了他的一生心愿。他的最大愿望就是驱逐倭寇,让沿海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这种忠诚与坚守正如当年冠军侯在面对匈奴未灭时“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都是保家卫国的体现。这种精神历经岁月流转,未曾改变,甚至在中国近现代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正如那句豪言所说:“明犯中华者,虽远必诛”。
明朝当时面临的最大外患可归结为“南倭北虏”。“北虏”主要指瓦剌和鞑靼两大蒙古势力。自从明初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攻占大都,收复燕云十六州,成功驱逐元朝蒙古势力出漠北后,元朝残余力量仅剩岭北行省建立的北元政权。随后北元分裂为瓦剌和鞑靼。明成祖朱棣多次北征蒙古,严重削弱其实力,瓦剌也曾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俘虏皇帝,三万瓦剌兵力打败五十万明军,明朝实力大损。幸而兵部尚书于谦及时力挽狂澜,率领二十万二线部队成功击退瓦剌,保住了京城,避免了重蹈北宋覆辙。此后瓦剌因内乱衰败,漠北草原一度混乱,到了嘉靖年间,蒙古部落重新统一,俺答成为右翼蒙古首领,控制了辽东以北、长城以南、宣化、大同以北等广大地区,成为明朝面对的北方劲敌。
“南倭”指的是活跃于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倭寇主要由战国时代失去土地的日本浪人组成。在日语中,“浪人”本意指无主武士,但此时已带有强盗的含义。由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东南沿海的封建地主与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日本浪人结成利益联盟,谋求更大经济利益。明中期军队腐败严重,甚至只有四十名日本浪人深入浙江内地时,明军便不得不动用数千名士兵才能将其剿灭,这充分显示了倭寇的战斗力和明军的颓势。
戚继光针对这种局势,制定了招兵的“四要四不要”原则。具体包括:
四不要:
一、不要城里人,因为城里人见识广,不易服从军令。
二、不要在官府中任过职者,他们熟悉官场易投机取巧,成为“兵油子”。
三、不要40岁以上的中年人和皮肤白净者,前者体力不足,后者多未从事体力劳动,缺乏持久作战能力。
四、不要胆量过大或过小者,大胆者易冒进,不听指挥,胆小者则易崩溃。
四要:
一、招募吃苦耐劳的农民,任劳任怨,能服从命令。
二、身体黑壮结实,体力充沛。
三、眼神有神,精神饱满。
四、对官府有所畏惧,易于服从指挥。
戚家军主要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军力约四千人。
戚继光还改良了鸳鸯阵。这种阵法以11人为一小队,队长居前,随后有两名刀牌手阻挡敌军弓箭和倭刀,狼筅兵负责缠住敌刀,长枪手护卫两翼,镗钯兵负责支援左右。此阵法极大提升了战斗效率。倭寇虽然勇猛,但多以单兵作战,明军虽大多为农民和矿工,但依靠整合战法的优势,战斗力远超敌军。
鸳鸯阵巧妙结合了矛盾兵器的优点,进可攻退可守。阵法灵活多变,还可变为三才阵和两仪阵,即分别将小队分为左右两小阵或左右中三个小阵。比如在小巷花街战役中,十一人的小队便分为三人组成的三才阵;两小阵称为两仪阵,左右盾牌手配合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进攻。变阵灵活,战术多变,这种“变鸳鸯阵”成为戚家军制胜利器。
顺带提一下,戚家军使用的“戚家枪”传承自“杨家枪”,而真正的杨家枪全称“杨家梨花枪”,由传奇女性杨妙真创立。杨妙真与其兄杨安儿在金末领导农民起义,创建红袄军,席卷山东,后归顺蒙古。其后代李檀官拜益都行省长官,成为杨家枪流传的重要人物。
抗倭战争胜利后,戚家军随戚继光转战北方,镇守边境十余年,多次击退蒙古入侵。据传,迁安境内的大理石长城便是戚家军所筑。后来,戚家军还参加了抗倭援朝战争,继续展现其强大战斗力。
进入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戚继光镇守蓟辽抵御蒙古二十年,文武双全支撑着大明王朝。然而,张居正去世后,明朝政治支柱动摇。万历皇帝更是反常,抄家其老师,戚继光因此被免官。中年丧子丧妻,晚年郁郁寡欢,凄凉离世。但他为后世留下了坚定抵御外侮的精神财富。
戚家军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中表现卓著,七万明军击败了十四万日本大军,导致丰臣秀吉失败,推动德川家康崛起,深刻改变了东亚三百年的历史格局。但也为日本日后对朝鲜的侵略埋下伏笔。顺带一提,韩国最早的“大韩帝国”称号由朝鲜第26代国王李熙(朝鲜高宗)提出,远早于朝鲜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