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被载入中国历史,成为永远的国耻日。每当这一天到来,东北地区的多个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不忘那段屈辱的经历。
这一天,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耻辱远远超出了日本军队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还包括了国民政府麾下的东北军主动放弃抵抗、将整个东北地区拱手让给侵略者的无奈与悲哀。
作为东北军的最高指挥官,张学良在得知日本军队炸毁关键桥梁的消息后,竟然下达了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的命令,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克制。
当日本关东军开始猛烈轰炸东北军的驻地时,张学良依然坚持“不抵抗”方针,仿佛他的意志已经被日本军队完全控制,丧失了作为军人的应有担当。
敌人的炮火已经直接打击到了东北军的阵地,然而张学良却始终没有采取有效反击措施,这种行为遭到了中国民众的强烈谴责与不满。
有军事专家尝试从东北军和关东军的军力对比入手,分析张学良为何选择不抵抗。当他们将两军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对比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显示东北军并非实力悬殊。
那么,张学良到底为何选择放弃抵抗?如果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正面交锋,是否有可能阻止日本占领东北?
“不抵抗政策”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张学良不仅是一个军人,而且与日本人有着深仇大恨,按理说应当誓死抵抗侵略。
张学良的父亲是张作霖,作为“东北王”,他在张学良接掌东北军之前,是东北的实际统治者,也是奉系军阀的最高领袖。
在张作霖的统治下,奉系军阀不断向山海关以南扩展势力,在北京建立了安国军政府,控制了广泛地区。
当时,张作霖不仅是东北军的大帅,还实质上掌握着北洋政府的统治权,尽管他的权力未被国际社会完全承认,但他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
1928年,张作霖率领奉军抵抗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攻势,但面对势如破竹的国军,他节节败退,不得不连夜乘火车返回沈阳。
没想到,张作霖的行动早已被日本人盯上。日本对东北虎视眈眈多年,尽管张作霖对东北的控制严密且威慑力强,但他的回沈阳计划却被日本精心策划的阴谋所利用。
张作霖没想到的是,回沈阳的铁路由日本控制,而日本人正密谋在他必经之处设下埋伏。日本人计算好时间,选择他途径皇姑屯车站的凌晨时分,这时人们疲惫不堪,防备松懈。
他们在皇姑屯车站东侧的铁路交叉口埋下炸药,当张作霖的列车经过时,炸药被引爆,桥梁轰然倒塌,掉落的钢板正好砸中了车厢。
爆炸的巨大冲击力将张作霖甩出车厢,虽然当时尚未当场身亡,但伤势严重,最终在当天夜晚宣告不治。
张学良得知父亲遇害的噩耗,尽管内心沉痛,但为了稳定东北局势,他选择隐瞒消息,悄然返回东北接手大局。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继承了奉系军阀的领导权,并且彻底改变策略,终结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将东北纳入了国民政府的管辖范围。
正如暗杀张作霖一样,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也是经过精心策划与准备,东北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开端和跳板。
日本先是制造柳条湖南满铁路被炸的假象,并伪造了奉军士兵的尸体,诬陷是中国军队蓄意破坏日本铁路,借此为借口开始轰炸东北军的营地。
事实上,在日本挑衅之前,张学良已经获知日本可能会制造事端的情报,但他尚未完全意识到日本的真正意图,反而命令东北军保持冷静,避免与日军冲突,以防事态升级。
张学良试图控制局势,不想激化冲突,而日本人则希望借机扩大战火。柳条湖事件后,关东军立刻向东北军北大营开火,甚至使用火炮轰击东北军阵地。
尽管多次下达“不抵抗”命令,东北军主力始终未与关东军进行有效抵抗。日军以寥寥数千兵力攻破了驻扎人数高达数十万的沈阳。
随后,日本军队迅速向辽宁、吉林等地推进,东北多座城市相继沦陷。到1932年2月,日本人已占据整个东北地区。
曾经的东北王之子张学良,就这样轻易地将祖传的东北大地拱手相让。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决定,也反映了整个国民政府的态度。
东北军是张学良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军队,但张学良却未继承父亲果断强硬的风格。在东北的治理上,他更注重维稳,关键时刻依赖国民政府的指示。
日本初露侵略野心时,张学良向蒋介石汇报情况,蒋介石则命令他严格约束东北军,不允许与日本军队发生冲突,违者将严肃处理。
蒋介石还要求驻辽宁的陆军和空军撤往南方,避免与日军直接接触。
国民政府采取这一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国际局势。蒋介石对张学良表示,日本与英、美、法等大国有盟约,如果两国开战,外界不会援助中国。
此外,国民政府当时正忙于剿共和应对严重水灾,缺乏战争经费。蒋介石告诉张学良,只要中国忍让,国际舆论和公理终会站在中国一边。
蒋介石这种不反抗的态度,暴露出他没有从清政府被列强瓜分的惨痛教训中吸取教训,妄图通过退让换取他国支持。
身为东北军将领的张学良,竟然在客观条件下放弃抵抗,盲目服从“不抵抗”政策。事实上,两国开战时,已经没有什么邦交可言,指望强盗有正义是幻想。
实际上,东北军完全有实力抵抗日本。数据显示,事变时东北军兵力超过16万人,而日本关东军只有3万人左右。
随着战争扩大,关东军兵力增至约6.6万人,但与东北军的兵力差距依然巨大。
奉行“不抵抗”政策的16万东北军,面对日本军的攻击,伤亡超过十万人;而日本军仅付出数百至数千的伤亡代价。
东北军绝非弱旅,总兵力约30万人,编制齐全,步兵、骑兵、炮兵俱备,还有五个航空队和两个海防舰队。
无论日本军从哪个方向进攻,东北军本有足够实力组织有效反击。
但历史无法重写,东北最终在日本军队的铁蹄下沦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沉重而悲痛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