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9年,清朝实际掌权者雍正皇帝颁布了一道重要的诏令。这道诏令名为《惩办贩卖鸦片烟及开设烟馆条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针对私下贩卖鸦片者,规定要施以一定程度的惩罚,处罚范围从一个月的拘役到被充军至边疆;其次,对于公开开设鸦片馆的行为则采取严厉打击,主犯将面临死缓或流放,而相关责任人员也要一并受罚。
表面上看,雍正皇帝对鸦片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态度,然而细心观察便能发现,他并未对购买鸦片的行为进行惩治,也没有禁止鸦片的进口,甚至仍对进口鸦片征税。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并非真心想完全杜绝鸦片贸易,尤其是那些“合法”的进口贸易。因此,尽管“禁烟”已写入法律,底下的官员却并未真正执行。
等到乾隆皇帝继位,他对这件事并未过于关注,依旧沿用父亲雍正的政策,将鸦片视为进口药材征税。嘉庆皇帝上台后,虽然态度稍有转变,他先后五次下令“禁烟”,终于在法律上明确将进口鸦片定为非法贸易,使清廷公开承认鸦片进口不再合法。
然而,尽管嘉庆皇帝明令禁烟,但他自身能力有限,对禁烟的执行力度并不强。嘉庆去世后,其子道光皇帝继位。从雍正皇帝明确“禁烟”至道光皇帝即位,清廷的禁烟政策实际上已维持了近百年。但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鸦片不仅未被彻底禁绝,反而成为清廷对外贸易的一个转折点。
在鸦片大量涌入之前,清廷对外贸易是盈利的,但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财政状况开始恶化。根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之前,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数量高达四十多万箱,价值约两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朝的年收入仅三千多万两白银。
鸦片持续流入给清廷带来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朝的对外贸易从盈利转为亏损,财政收入严重不足。银两外流愈发严重,直接威胁到国家的根基;二是吸食鸦片的人员数量激增,据估计最高峰时达到一千多万人,而当时清朝总人口不足四亿。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清朝将面临“无兵可御敌,亦无银可充饷”的危机。
不少人或许会疑惑,既然雍正皇帝早就明令禁烟,为什么直到国势危急时,道光皇帝才开始真正严禁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雍正时期鸦片尚未大规模流行,只有少数人利用鸦片作为药材缓解病痛。罂粟自唐朝起即在中国使用,危害未显著,且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赋税,统治者对其并不十分重视;
其次,嘉庆皇帝虽已察觉鸦片的严重危害,并主张严禁,但许多官员心存顾虑。有文献记载,清廷基层官员的收入,只有极少部分来自正式工资,绝大多数则来源于“创收”,即灰色收入。这种利益结构让他们对禁烟持保留态度。
外国鸦片商人甚至成立了专门基金,从鸦片征税中抽取资金,用以贿赂清廷海关及相关官员。在利益驱动下,许多官员故意制造“查获业绩”,实际放纵鸦片流通。
其中,韩肇庆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官员,他表面上是“缉毒先锋”,实际上每次过手的鸦片数量庞大,仅“查获”的少量鸦片被用作“业绩”,其余则私下买卖牟利。他的“功劳”使他得以继续掌权。
此类灰色利益链条极为庞大,令皇帝虽在高处严令禁烟,实则难以落实。道光皇帝面对国家危机,决心打破这一僵局,推动彻底禁烟。于是,他广泛征求意见,收到29份反馈中仅有8份支持严格禁烟,其余多主张从宽管理,既收税又罚小贩,但不禁止进口。
虽然史书上道光皇帝评价不高,但他很聪明,深知从宽禁烟无异于纵容鸦片贸易。最终,他坚定选择从严禁烟,并委派一个既有能力又坚决执行禁烟政策的人来推动此事。
这个人便是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林则徐不仅本人支持严格禁烟,官位够高,且为人勤勉务实,深谙基层实情,善于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他的能力和态度赢得了道光皇帝的高度信任。
事实证明,道光皇帝的选择并无错误,林则徐禁烟行动初期成果显著。然而,他却低估了对手的力量。就在虎门硝烟未散之时,林则徐便遭遇了巨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