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某个平常的日子,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陶铸,突然发了火。事情的起因很简单:陶铸想让工作人员帮忙发送一封信。刚开始工作人员并未察觉这封信背后的敏感性,但当得知信是要寄给邓华——曾任副总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且因庐山会议后被调往四川担任副省长的老战友时,工作人员立刻变得谨慎了起来。他们劝陶铸最好再三考虑,发这封信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邓华在1959年因庐山会议的影响被免去职务,而后调往四川,局势依然没有完全解开,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可陶铸完全不以为意,他坚信自己有权决定是否写信,且与邓华的关系非比寻常,完全不担心这些细节可能引发的争议。
工作人员出于好意提醒陶铸,然而陶铸却气急败坏地回应道:“我让老战友过来治病,哪有什么错?”他坚持表示,这完全是他个人的决定,任何质疑只要冲他来就行,公道自在人心。在陶铸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只能无奈地按照指示发出了那封信。
那么,为什么陶铸一定要邀请邓华来广州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陶铸从老战友那里得知,邓华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邓华不仅患上了肺气肿,呼吸困难,而且病情进一步复杂化,甚至得了甲亢,整个人的体重下降到仅剩80斤,身体状况堪忧。陶铸了解邓华的情况后,心里十分不安。邓华身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因为身体,更多的是长期积压的心情问题。在革命生涯中,邓华一直以拼命工作来忘却心中的郁结。即使有伤病,他也习惯硬扛,从不麻烦别人,这样的生活习惯直接导致了病情的加重。
收到陶铸的信后,邓华感动得几乎要流泪。老战友在这个时候不忘关心自己,心中涌现出阵阵暖流。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的境地让他无法去广州,他不想给陶铸添麻烦。虽然他没有直接回信,但还是通过他人转达了谢意,告诉陶铸自己病情并不严重,感谢他的关心,并且表示不必特意前往广州看望。
尽管邓华口中说得轻松,但病情却一点也没有好转。渐渐地,他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在四川省委的安排下,前往重庆接受治疗。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邓华才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
有些人不禁要问,陶铸为何在邓华如此敏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他到广州来治疗呢?答案不难找,那就是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邓华和陶铸结下的深情厚谊,源自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两人并肩作战时的共同经历。当时,陶铸和邓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搭档,在敌人不断逼近的情况下,他们联手缔造了辽吉根据地,屡次化险为夷。邓华担任辽吉军区司令员,而陶铸则是辽吉省委书记兼纵队政委,虽然陶铸的职责在地方,但他与邓华的配合密切无间。
尤其是在1947年,西满纵队打四平的关键时刻,陶铸不顾安危亲自赶到前线慰问官兵。邓华看到陶铸来前线,既是高兴也为陶铸担心,因为在战场上,任何人的安全都无法保证。陶铸毫不犹豫地回应:“司令员在指挥作战,政委如果不来,那还谈什么革命情谊?”说完,他毫不犹豫地冲进战壕,一个接一个地慰问官兵,瞬间鼓舞了士气。陶铸的勇气和关怀使得官兵们士气高涨,战斗力倍增。
在那场战役中,纵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5000多名官兵伤亡。邓华痛心不已,整日食不下咽。陶铸得知后,特意安排人安慰邓华,并承诺一个月后给他一个惊喜。果然,不到一个月,陶铸就动员了近10000名新兵,补充到了西满纵队,并亲自将这些新兵交给邓华。陶铸笑着说:“现在咱们纵队的力量更强了,剩下的训练工作就交给你了。”邓华激动得哽咽了好久,他深知,只有陶铸能够理解自己的内心。
1969年,当陶铸去世的消息传来,邓华悲痛欲绝,情绪难以控制,不停地用手砸墙,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他无法抑制自己对老战友的怀念,心中所有的思念和痛苦都化作了泪水。在那个时刻,邓华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