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初,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这一系列作战标志着战略态势的重大转变,彻底将被动局面扭转为主动,为后续的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江南”作战是北满部队为配合南满部队进行的联合进攻。当时,杜聿明的主要目标是首先向南进攻,然后再转向北部。1946年冬季的七道江会议上,辽东军区的主要领导人陈云和萧劲光决定坚持南满防线,不容轻易放弃。尽管南满部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但如果撤离,敌人将得以集中力量进攻,如果坚持留守,将能有效切断敌人的首尾联系,极大牵制敌军。正是在这一战略思路下,四保临江战役随之展开。
辽东军区下辖的主力部队包括第3纵队、第4纵队以及若干独立师。第3纵队的司令是曾克林,第4纵队由胡奇才指挥,副司令为韩先楚。敌军在进攻南满时,出动了6个师,向东推进。萧劲光指挥的辽东军区决定调动第4纵队,从敌人的后方发起进攻,成功歼灭敌军2400余人。同时,第3纵队的3个师也没闲着,分别在四方、凉水河子和六道沟等地展开阻击战,歼敌1700人。经过激烈的战斗,一保临江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总计歼敌四千余人。
一保临江战役胜利后,正值春节,南满的部队借此机会举行庆祝活动。战士们在胜利的喜悦中迎来了春节,而中央军此时并未进行进攻。然而,休整仅仅10天,杜聿明便再次发动了进攻,调集5个师向金临江地区施压。此时,萧劲光调动第4纵队绕到敌后,在临江外线展开作战。他几乎每天都在第3纵队的3个师之间穿梭,协调战斗。此战的主要目标是敌人的195师,第7师和第8师的任务是歼灭敌军,而第9师则负责警戒。正当第3纵队集中力量歼灭195师时,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但很快被第3纵队包围。第7师和第9师作为主攻力量,成功歼敌一个团,约2300人。战斗胜利后,敌军的207师第3团赶到增援,然而在7师和8师的联合进攻下,敌人损失惨重,最终歼灭敌军1000余人。二保临江战役中,第3纵队共歼敌四千余人。
到了三保临江战役,敌军调集了8个师,但其主攻力量仅为3个师,人数甚至缺少一个团。萧劲光精心布局,将第10师和第8师部署在中路与南路,以阻击敌人,而第7师和第9师则集中力量对付敌人的21师。在欢喜岭的战斗中,第7师和第8师联手成功歼灭敌人21师的一个团,随后,敌军增援的一个团也被第7师截击,未能及时增援。接着,第7师和第9师增援第8师,与敌91师展开激烈战斗,并最终歼灭敌军一部分。三保临江战役再次取得了胜利。
四保临江战役,辽东军区决定由第3纵队与第4纵队的一个师联合作战。此次作战由曾克林担任正指挥,韩先楚担任副指挥。然而,两位指挥官对战术的理解有所不同,曾克林主张打击较弱的敌人,而韩先楚则坚持击败强敌。经过军区领导的讨论,最终支持了韩先楚的方案,这一战役的最终结果是,经过较小的代价,成功歼灭敌人一个师和一个团,成为四保临江战役中战果最为显著的一次。
通过分析四保临江的战役,可以看出,在前几次保卫战中,第3纵队是主力,而第4纵队的主力则主要负责外线作战。尽管第3纵队的司令曾克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但根据9师师长徐国夫的回忆,他在前三次战役中并未直接参与指挥。徐国夫提到,在一保临江时,3个师各自为战,各自承担不同任务;而在二、三保临江战役时,指挥权实际上掌握在萧劲光手中,萧劲光亲自前往前线指挥,并与三纵的领导层共同探讨作战的战略意义,使得部队的战斗士气高涨。即便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尽管曾克林名义上是总指挥,实际上韩先楚才是作战的实际指挥者,两人对作战策略的意见存在分歧,最终军区采纳了韩先楚的意见,成功击败了敌人。
曾克林自1946年10月接替3纵司令以来,参与了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战役以及夏季攻势等关键战斗,直到1947年9月,他被调离野战纵队,前往辽南军区担任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