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江宁织造曹家遭遇了查抄。关于曹家为何遭抄,有两种较为主流的解释:其一是曹家因财政亏空严重而被抄家;其二则是因为曹家在康熙晚期支持了八阿哥,站队了废太子的阵营。然而,结合康熙和雍正两朝的相关史料分析,这两种说法并没有足够的依据。事实上,雍正帝在处理曹家的案件时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宽容,这从侧面印证了曹家的衰败与财政亏空或政治立场并无直接关联。
曹家确实有巨额亏空
康熙四十八年,两江总督噶礼曾向康熙帝密报,指出曹寅、李煦与两淮盐运使李斯佺等人,欠下两淮盐课的银两超过300万两,提议公开弹劾他们。然而,康熙帝对此事给予了压制,称这是“朕的家事”,并决定暂时不追究。康熙帝心知肚明,曹寅家中确实花费了大量银两,这笔钱显然不能由曹寅每年仅有百两俸禄来支撑。除了南巡时负责接驾的巨额费用外,曹寅还必须为各位皇子承担庞大的支出,尤其是皇太子的生活费用,这使得曹家的财政出现了难以弥补的亏空。
为了帮助曹寅缓解困境,康熙特意安排他和李煦负责管理两淮盐政长达十年,而这项工作被视为天下最肥的差事,目的是为了让曹寅逐步弥补财务缺口。康熙在给噶礼的批示中写道:“皇太子、诸阿哥用曹寅、李煦等银甚多,朕知之甚悉,曹寅、李煦亦没办法。”显然,康熙帝了解其中的复杂原因,也未责怪曹寅。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十月,曹家的亏空终于全部得以弥补。据《康熙朝起居注》记载,当年的十月十九日,大学士马齐向康熙帝汇报称:“复请户部议复李煦所奏江宁、苏州织造衙门所欠银两,今已照数全还,并无欠项等因。”由此可见,曹家在康熙五十六年年底前已成功偿还了所有债务。康熙帝深知曹家的困境,并且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做出了一些安排,为了保护曹家,他将曹寅的长女许配给平郡王纳尔苏,次女则嫁给了蒙古王子为妃。
事实证明,康熙的安排是有远见的。平郡王纳尔苏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他和曹家的关系一直密切,这为曹家后来的复兴提供了支持。通过这些简单梳理的史实可以看出,虽然曹家在康熙朝确实面临过巨额亏空,但到康熙五十六年已完全恢复,即便在雍正朝,如果存在亏空,其数额也不会很大。
政治立场与曹家的衰落
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继位,这一皇权更替使得无数上层家庭的命运发生了剧变,曹家亦不例外。许多史料和后人的研究认为,曹家被雍正剿除,除了亏空问题,还可能是因为曹家曾在康熙末期支持废太子胤礽,或与八阿哥胤禩存在某种关系。但问题在于,废太子胤礽早在雍正二年就去世,而八阿哥胤禩也在雍正四年彻底倒台。如果曹家真是废太子一党或是八爷党的一员,那么在这些皇子垮台后,曹家必然会遭到清算。然而,雍正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直到五年后才开始对曹家动手,这显然与这种说法不符。
事实上,雍正自即位以来就十分关注曹家,甚至在雍正二年就开始对曹家进行第一次审查。不过,初期查出的问题并不严重,曹家也得到三年的宽限期来偿还债务。由此可以推测,曹家与废太子及八阿哥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关联,否则雍正绝不会给予如此宽松的期限。雍正对曹家的态度显然较为宽容,他甚至明确告诉曹家,今后所有事务必须通过怡亲王允祥传达,并且叮嘱曹家若有困难可以寻求怡亲王的帮助。
曹家被查抄的真正原因
曹家第一次被清查后,雍正将曹家的所有事务交由怡亲王处理,这意味着曹家失去了直接上奏朝廷的权力。雍正还特别警告曹家,要小心行事,避免再次惹祸。虽然表面上看,曹家依然得到一定保护,但这显然是雍正为了避免曹家再次犯错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曹家似乎误判了雍正的态度,认为新皇帝并不会对自己如何,放松了警惕。
然而,到了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日,山东巡抚塞楞阿上奏参劾曹家,指控曹家在运送龙衣时多索取马匹、程仪和骡价等费用。雍正对此事愤怒至极,仅仅十天后,他就下令将隋赫德调任江宁织造,并命令两江总督范时铎查抄曹家的家产,重要家人立即拘捕。曹家的罪名被定为“骚扰驿站”,这个罪名比财政亏空显然更为严重,也说明雍正的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
可以看出,曹家之所以被抄家,并非单纯因为财政亏空或是政治立场问题。最终,雍正不仅将曹家的财产和房屋分配给了隋赫德,还特意安排曹家一些田产和房产,以资养赡。若真是因为亏空或政治立场,曹家的财产应该被充公,家人也应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曹家北迁后的生活
雍正六年初,曹家的114口人被遣送回京。随行的人员中,包括了曹雪芹。曹家北迁后,生活情况并不乐观。虽然有史料称曹家生活贫困,形容他们“举家食粥酒常赊”,但这一说法未必完全准确。毕竟曹家在京城还有不少亲戚,尤其是与怡亲王和平郡王的关系较好,应该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帮助和照顾。因此,曹家虽然处境艰难,但并未陷入极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