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军炮兵的奠基人,许多人首先会想到被誉为“炮兵之父”的朱瑞。然而,很多人未曾了解到,在朱瑞之前,还有一位为炮兵事业开拓先河的重要人物,他就是郭化若中将。郭化若不仅是一位资历深厚的将领,还曾在战争年代担任多个关键职务,贡献颇丰。
郭化若毕业于黄埔军校炮兵科,早在1925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时,他由于途中遭遇阻碍,未能及时参与起义。为追赶起义部队,他乘船从上海抵达汕头,并在南昌起义结束后,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学校深造炮兵相关知识。然而,当他回国时,由于革命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短缺,他所学的炮兵知识并未能得到应用,因此便转入了参谋工作,担任纵队参谋、参谋长及军参谋处长等多个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被调往后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郭化若也曾教授炮兵知识,虽然随着部队从苏区的离开,他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改变,但他始终未能摆脱军事教育的岗位。从1932年至1938年间,经过多次问题的妥善解决后,他于1941年再度回到军事教育领域,先后担任抗大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以及炮兵学校校长等职务。
在这三份工作中,炮兵学校校长的职务显得尤为特殊,它也是我军建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红军时期及抗日战争初期,部队普遍缺乏重型武器,主要依赖轻便的迫击炮,以便于灵活机动的游击作战。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炮兵部队不仅缺乏专业的人才,与此同时也缺乏重型武器。直到1944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司令员贺老总和副司令员徐向前找到了郭化若,表示部队需要迅速增强炮兵力量,以适应正规战的需求。因此,必须培养出大量的炮兵干部。
当时,后方部队仅有一个炮兵团。郭化若建议将这个炮团扩编为炮校,得到了上级的支持,随后他被任命为校长,负责招生、组织炮校的各项工作和教材编写等任务。然而,炮校的条件并不理想,手头只有十多门无法使用的山炮,郭化若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几个月紧张的准备工作后,炮校终于挂牌成立。得知这一消息后,贺老总欣喜地表示:“这么快就办起来了!”他看到郭化若显得疲惫,便关切地说:“你的气色不太好,一定要注意休息,你可是我军的功臣。”
炮校正式进入教学阶段,但郭化若的身体也因长期的工作而感到极度疲惫,时常出现头晕、腰酸背痛、四肢无力的症状。最终,他因病住院,昏迷了整整18天。由于炮兵学校的工作依然繁重,上级临时任命朱瑞为代理校长。朱瑞同样是炮兵科班出身,并曾在苏联学习。
随着抗战的胜利,东北的局势发生变化,上级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前往东北工作,炮校随之迁往东北,代理校长朱瑞便率队前往,而郭化若则留在延安进行养病。经过一年恢复期后,内战全面打响,郭化若接到了被调往华东工作的新命令。
在华东,由于形势相当严峻,尽管郭化若并没有被调到炮兵部队,而是担任了山东军区下辖鲁南军区的副司令员,但对他这样一位在前线久违十几年的将领来说,依然面临新的挑战。在后方,他负责民间建设工作,并不久后回到前线,自担任纵队副司令员、政委,逐渐被提拔为兵团政委。如果他当初的健康状况良好,或许能够更好地推动东北炮兵事业的发展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