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字经》中,有一句话特别著名:“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融在四岁时,就懂得谦让,将自己喜欢的梨子分给哥哥。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背后却体现了孔融的早慧和他对兄长的尊敬。这种品德值得称道,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但这位以聪慧与品行著称的孔融,为什么会最终遭到曹操的杀害呢?令人更为深思的是,在曹操攻陷孔家的时候,孔融有一个七岁的女儿,她曾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甚至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什么呢?它反映出孔融的家庭教育,也折射出儒家后代的智慧。那么,曹操为何会选择除掉孔融的家族呢?
孔融的家世显赫,不仅是孔子的第十九代后裔,而且他的七世祖孔霸曾是汉元帝的老师,担任侍中。而他的父亲孔宙也在朝廷任职,是太山都尉。作为孔家的后代,孔融自幼展现出超凡的才能,早早便受到人们的钦佩。他从小表现出过人的学识和修养,尤其是四岁时便懂得尊敬兄长,这让他赢得了众多赞誉。此外,孔融为人孝顺,尤其在父亲去世后,他对父亲的悲痛几乎令他无法站立,身体被悲伤折磨得虚弱不堪。
尽管年纪轻轻,孔融的学问也异常渊博,常常博览群书,深得学界的认可。在他13岁时,父亲孔宙的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力,慢慢走出悲伤的阴影,继续专心学习,并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6岁时,孔融卷入了一场意外的风波。他为一名叫张俭的朋友提供庇护,张俭因得罪了当时权力大的中常侍侯览而成为朝廷的“通缉犯”。张俭在逃亡途中找到了孔褒的家,孔褒不在时,孔融出于同情便决定收留张俭。由于孔融未了解张俭的详细情况,仅凭直觉就提供了庇护,这个决定最终使孔家陷入了麻烦。
孔家兄弟被官府抓捕审问,因涉嫌藏匿逃犯。面对指控,孔融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说:“是我收留了张俭,应当由我负责。”孔褒也表示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母亲也表示应该由她来承担罪责。这个家庭的高度责任感和团结,让地方官员感到震惊,无法做出处理决断,最终朝廷介入,将孔褒定罪。孔融则因这一事件广为人知,声名显赫。
孔融因刚直不阿的品格而得到了司徒杨赐的召见,成为司徒掾属。在这个职位上,他清查了许多贪官污吏,查明了不少官员的腐败行为。然而,这些贪污行为涉及的都是朝中权贵,因此孔融成为了这些权力人物的眼中钉。面对强大的权势,孔融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迎合那些不正之风。
孔融的直言和刚正不阿,使他成为了朝廷中少数敢于直言的清流。然而,这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尤其在朝中权力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董卓想废除汉少帝刘辩,自立为王。孔融站出来反对董卓,敢于在朝堂上与董卓针锋相对,争辩激烈。董卓一度感到无法与孔融匹敌,于是将孔融从司徒掾属调到北海国担任国相,试图让他远离朝廷。
在北海国期间,孔融不久便遭遇了黄巾军的攻击。此时,他急切地想求援,于是向刘备伸出了援手。尽管孔融当时在官职上要比刘备高,但他依然选择向刘备求援。这个选择显示了孔融并非看重权位,而是愿意为了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危作出牺牲。然而,曹操和袁绍当时都在朝中拥有庞大的势力,孔融看不惯这些权谋人物的所作所为。
曹操对孔融极为忌惮,尤其是孔融不畏权贵,敢于公开批评他的行为。在一次,曹操攻占邺城,将袁绍府中的女性掳走,甚至占据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得知此事后,忍不住讽刺曹操:“你与武王伐纣有何区别?你将妲己赏赐给周公,自己的儿子却霸占他人的妻子。”孔融对于曹操的野心和篡位行为深感不满,直言不讳。曹操虽然憎恨孔融,但也不敢立即下手,因为孔融的名声和儒家学者的地位在士人心中极具影响力。
然而,曹操最终忍无可忍,诬陷孔融“图谋不轨”和“诽谤朝廷”,将其定罪。孔融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向曹操求情,希望能够保全自己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但孔融的女儿勇敢地冲出来说道:“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富有完卵乎?”意思是说,既然父亲已经无法逃脱,这个家也早已没有任何希望,她和弟弟注定无法幸免。
这句经典的话,展现了孔融女儿的智慧与勇气。她年仅七岁,却能够直指要害,洞察事态的严重性。这份冷静与理智,显示出孔融对孩子的严格教导。尽管一家人都未能逃脱厄运,但她的勇气和机智,以及孔融坚守的操守,依然让我们感动,并成为后世景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