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雷钧 徐文彬 胡和平
湖北省天门市净潭乡蒋家场(原属卢市区,现名蒋场村)是一片充满热血与荣耀的土地,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自1925年国共合作,蒋家场便成为革命力量汇聚的舞台。从为建立天门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奠定基础,到成为天门秋收暴动和天汉联合暴动的发源地,再到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襄北特委的驻地,蒋家场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艰苦奋斗与伟大实践,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与牺牲,是老区革命史中的重要样本。
一、国共合作时期,蒋家场为建立天门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打下基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层的统一战线。为贯彻党的三大决议,中共加强了对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领导,并派员到各县帮助建立国民党县党部。 1925年8月,彭正浩、马振邦在卢家口发展喻正清等人为国民党员,在卢家口小学校内秘密成立了国民党卢家口分部,学生中加入的有罗运明、魏成农、沈联雄、沈玉池等10余人;之后,在净潭蒋家场建立分部,喻正清任党部主委,有党员15个,其中学生4人,农民4人,商人2人,教职工2人,士兵2人,工人1人。净潭蒋家场国民党区分部的建立,为彭正浩在卢市彭家垴村和卢家口建立天门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党支部打下了基础。在国共合作形势下,推动了卢市地区和全县工农群众运动进入高潮。1926年11月,严柏寿在净潭蒋家场被选为县农协执委,1927年2月被县农协推荐出席省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农协候补执委。蒋家场工农运动的开展,有力支援了武汉的北伐战争。
二、土地革命初期,蒋家场是著名的天门秋收暴动和天汉联合暴动的发源地
1、著名的天门秋收暴动。1927年9月初,鄂中区特委在彭家垴、月子湾召开4县的万人大会,发动声势浩大的“秋收暴动”总动员。并确定特委将工作重点放在天门东乡蒋家场和汉川杨林铺一带,从组织农民、收编土匪、改造红枪会和策动驻军起义等方面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9月中旬,鄂中北部特委决定立即发动所属各县农民暴动,驱逐国民党驻军,杀官夺印,推翻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建立农民委员会作为临时政权机关,争取尽快与邻近大暴动区域打成一片。天门秋收暴动由此拉开序幕,分别在天东卢市、净潭蒋家场和天西三处举行。9月18日晚,暴动队伍从蒋家场出发,直取汉川的分水岭,杨林铺、芦排等地,而后又攻克南河渡,在进攻马口时受阻。
2、天东净潭暴动。卢市区委购枪受挫后,把斗争重点转向净潭一带。净潭是天门河下游南北分支处的重镇,水路便利,通达汈汊湖,与汉川相邻、商业相当繁荣,因处于天门、汉川两县交界之地,反动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中共天门临时县委决定在这里举行暴动,提出行动口号是:“牵牛上山吃草,带打五官”,即以12个顽固土劣、土匪头目和地头蛇的名字为代号目标。 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杨其祥、吴新武、陈适华等人,在卢市区委负责人严元海、严柏寿、黄显帮配合下,带领游击队埋伏于净潭严记烟馆周围,静待敌人抹牌赌博、划拳吃酒兴浓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消灭地保、土匪武装10余名,当众处决罪大恶极的严金官、严伏官,火烧严秉权的榨房,接着又杀了地保汤正楚、地头蛇甘长生及土匪头目等。此次行动,基本肃清了净潭一带反动势力,使净潭及天门河下游地区逐步成为鄂中北部特委和天门临时县委的活动基地和指挥中心。
3、天汉联合暴动。随着1927年9月至10月各地秋收起义的开展,湖北省委全面总结经验,制定今后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农攻城守”的策略。要求:在城市集中力量做失业工人的工作,以组织秘密工会和开展经济斗争;在农村集中力量发动游击,扩大发展武装,建立乡村农民政权,分配土地,创建大规模的割据区域。 1927年秋末,国民党宁汉军阀混战爆发,驻守湖北的唐生智集团大部调往前线作战,鄂中驻军军力相对空虚。而经过前一阶段大规模秋收起义的锻炼,天门、汉川两县均已建立相当数量的农民武装,初步形成了天东净潭和汉(川)西“三头一脑”(榔头、庙头、南河渡头和邱子脑)两块红色区域,广大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中共中央于11月15日给湖北省委发出指示信要求组织以天汉为中心的鄂中暴动,“割据天门、沔阳”,向周边邻县发展,创建一块独立的割据区域。中旬,中共鄂中北部特委书记王平章主持召集天门、汉川县委负责人会议,商定两县农民武装联合暴动,合力攻打汉川县城,时间定于11月20日。 从17日开始,汉川榔头、庙头、分水、杨林等义勇队秘密集结,在曾家坡一带进行攻城训练,筹措、赶制各种器械。19日,国民党第十三师闻讯突然进驻汉川县城,加强守备力量。中共鄂中北部特委鉴于敌情变化,决定避实就虚,放弃没有必胜把握的攻城计划,转而选择以反动势力较薄弱的分水、杨林为主要目标,镇压地主豪绅,掌握乡村政权,扩大武装,然后再向重要城镇推进。 为加强天汉联合武装暴动的领导,中共湖北省委派秘书长马峻三赶赴净潭蒋家场。21日凌晨,马峻三与王平章在蒋家场河中一条木船上主持召开鄂中北部特委暨汉川县委临时会议,讨论特委组织机构,天(门)汉(川)京(山)应(城)4县工作和暴动事宜,以及关于汉川游击队副队长万吉甫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天汉联合武装暴动部署。会后,刘子谷、杨其祥带领汉川武装赶往天门净潭与天门游击队会合。
22日凌晨2时,天汉联合暴动正式发动。天门游击队40余人,汉川义勇队(又称游击队)10余人,共50人,从天门净潭蒋家场出发,兵分三路攻打分水嘴镇,处决公安局长、禁烟局长和当地土豪10余人,首战告捷。 之后,队伍乘胜奔袭杨林铺、芦排,先后攻克两镇,镇压反动官吏、地主数人,没收的财产及数千串铜元分给群众。广大农民踊跃参加暴动,队伍增至数百人。24日,顺利攻克南河渡。28日,在南河渡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审判处决地主、奸商、流氓等5人。参加大会的群众受到极大鼓舞,回家后自发地拿起武器,搜捕土豪劣绅,保董、团丁。南河渡方圆二十里红旗翻滚,财主恶霸闻风丧胆,纷纷逃窜。同日,中共鄂中北部特委在庙头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游击队发展问题、整顿党的组织、扩大政治宣传,印制分水、杨林铺暴动宣言和农民书等问题。扩大会议还决定集中所有武装,进攻汉川重镇系马口,进一步扩大暴动的胜利成果和影响。
系马口,又称马口,是汉川县第一大镇,政治、经济地位极为重要。镇内豪绅财力雄厚,豢养大批打手及护院武装数十人,武器装备较好。系马口土豪劣绅获悉暴动队伍即将对该镇发动进攻的消息后,采取了反革命的两手:一方面表示愿献款三万元,决不反抗,只求“平安”;另一方面却连夜派人向当地国民党驻军和县政府告急,请求派兵镇压农民暴动武装。 12月1日,天汉暴动武装向系马口进发,途经屈王家台时,与前来镇压的国民党军队遭遇。经过激烈战斗,两名暴动队员阵亡,汉川县委委员杨思盛等5人被捕(一星期后遇害)。战斗失利,天汉暴动武装被迫分散行动。汉川游击队由刘子谷、程棣华率领转移至“三头一脑”地区开展反“清乡”斗争;天门游击队大部回师天东净潭、卢市一带,与其他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插枪隐蔽,转入天西开展地下斗争。 天汉联合武装暴动,历时9天,处决大土豪20余人,消灭团防武装70多人,推动两县农民斗争迅速全面铺开。五日内闹得全县鼎沸,土劣不敢在县内安身,县知事恐慌万状。暴动虽然受挫,但广大农民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和鼓舞,武装力量基本得到保存,为1928年年关暴动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土地革命时期,蒋家场是中共襄北特委的驻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基地
(一)中共襄北特委(代表团)的成立与组织结构
自1931年10月第一次攻打皂市至1932年3月的文家墩战斗,红三军主力在襄河以北的天门及其邻县连续取得几次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及其政府的统治,鼓舞了苏区人民群众,以天门、汉川为中心的襄北根据地迅速得到扩大与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中共襄北(鄂中)特委和天京潜特区委的建立有密切的组织关系。 1931年7月至1932年2月《湘鄂西省委组织工作》中称:汉川是中心县委,指挥天门、应城、云梦、孝感等县向襄北发展迅速……天门之东区如卢家口、干驿镇等处是建立了政权的地方,西北是游击区域,组织亦普遍,没有巩固,一被敌人占领,即失掉作用……京山仅南部有一个特支的组织,农民委员会,饥民斗争委员会共约20多人……它是由天门县委指挥的。193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给湘鄂西中央分局的信》中称:应城、云梦、孝感等地暂时可以由一个较强的中心县委领导,如必要时,亦可成立鄂中特委。这一答复,实际上是根据湘鄂西省委1931年12月《关于湘鄂西组织报告提纲》:建立鄂中特委,管辖应城、云梦、孝感、京山……提出来的。
这一时期,湘鄂西省委已从襄南调省委委员孙子俦到汉川、天门指导工作。为了加强天门、京山、潜江三县边缘地区的工作,孙子俦在天东净潭蒋家场检查天门工作,对这一带情况作了分析后,决定由天门麻洋区委书记谢威(后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去负责组建中共天京潜特区的工作,明确了谢威特区区委书记身份,交代其工作任务。不久,天门县委派朱民清在京山南部一带领导工作,后担任中共京山县委书记。 1932年1月25日,湘鄂西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经湘鄂西分局批准的《组织任务决议案》,明确指出”目前主要工作是要以很大力量去发展和加强武汉近郊,襄河北岸天、京、应、云、孝各县以及嘉临各县的工作,以与鄂豫皖、湘鄂赣两苏区在组织上取得联系……”。同年2月,《中共湘鄂西省委组织工作报告》指出:”为建立武汉及近郊工作……汉阳、沔阳、鄂中特委须各派出10个至20个干部去建立党的支部……鄂中、鄂北特委须建立起应、京、钟的组织,最低限度要做到鄂北苏区至天、汉沿途有组织”。同年3月19日《湘鄂西省委给襄北特委的指示信》中称:”省委讨论了你们3月8日对天京潜特区的决议以后……你们在省委给襄北特委的决议及这一指示信的基础上,另给天潜及京山党组织以后的指示……”。鄂中特委改为襄北特委,天京潜特区有了明确的工作指示。
1932年2月,湘鄂西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汉川中心县委,建立中共鄂中特委,领导襄河北岸工作,设立天(门)汉(川)、天(门)潜(江)、(汉)川(汉)阳、荆南等县委。3月初,中共鄂中特委正式成立,旋改名为中共襄北特别委员会,管辖应城、云梦、天(门)汉(川)、天(门)潜(江)、京山、钟祥等县,下辖天汉、天潜、汉阳、京山、钟祥等县委和云应边区委、应城特区委,其中川阳县委同时由省委直辖,钟祥县委不久划归鄂豫边省委管辖,特委机关先设汉川韩家集,后设于天门净潭蒋家场,不久,又设立湘鄂西省苏维埃襄北代表团。书记:孙子俦,委员:孙子俦、彭之玉、张心平、杨湘运、金秉衡。襄北特委机关先驻汉川韩家集,后迁驻天门净潭蒋家场。
(二)中共襄北特委(代表团)在蒋家场时期的历史贡献
1、蒋家场是红三军主力的战略回旋基地及“三个中心”驻地
蒋家场(包括净蒋乡)地处汉川、应城、天门三县交界处,这里河湖众多,芦苇丛生,距离白区各界县城较偏远,有利于隐藏,因此成为了红三军主力的战略回旋基地。 1932年春夏,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负责人积极推行“左”倾政策,在党内和红三军中大搞所谓“肃反”和抓“改组派”,不少红军干部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一大批党政军干部被捕杀。瓦庙集,张家场战斗更使得红三军伤亡严重。好在贺龙、段德昌的巧妙指挥,红三军主力的基本力量得以保存。在此情况下,贺龙、段德昌提议将“天汉指挥中心”从汉川韩集迁到了蒋家场。为此,湘鄂西省委派出600多名干部,省总工会、中共省委地派出大批人员的代表团来到了蒋家场,其办公具体旧址分布是: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襄北代表团和襄北特委在蒋家祠堂办公,司法部和监狱在钱顺堂家,省总工会设在蒋恒记家,被服厂设在钱顺茂家,天汉县政府设在蒋家场中街严聂堂家,县财经委设在大地主蒋登甫家,并在蒋家场上下街各处设有赤色饭店、商店、学校、招待所、通讯站、俱乐部等机构。各类组织和机关服务部门共有48个,当地群众称之为“四十八衙门”。蒋家场遂成为“襄北苏区的军事指挥中心、政治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苏区干部群众也称蒋家场为“小洪湖”。
2、蒋家场是保障红军给养的供给基地
湘鄂西省委有将省委机关迁入到蒋家场的打算,以图发展襄北苏区与鄂豫皖苏区联成一片。蒋家场及周边地区,人口众多,便于征兵。虽水灾频发,但盛产稻谷、棉花、小麦,相对于其他地区,特委机关筹集粮食物资相对容易。蒋家场离应城较近,便于从应城购买食盐储藏。因此,蒋家场是襄北代表团筹集粮饷及军需物质的基地。1932年3月16日《湘鄂西省总工会关于襄北代表团目前工作任务的决议》中指出:“襄北苏区是保障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工会必须了解这一工作的重要。要在动员工人群众及一切劳动群众配合红军力量去没收豪绅地主的粮食等……充分为保障红军给养而斗争。”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主力在襄北的多次回旋作战,正是有蒋家场及渔薪灰市等类似地区作为供给基地的保证。
3、蒋家场是苏区生产建设的示范基地
襄北特委在蒋家场建立后,立刻开始推进土地分配工作。到1932年4月下旬,短短三个月多月,天汉县完成90%,云孝县完成25%,天潜县完成50%,其他地方普遍完成土地丈量,登记造册的工作。同时襄北代表团也在蒋家场及附近村地区领导群众开展春耕生产,完成了复堤,开沟挖渠和建桥筑闸、排涝的任务,并动员群众支援汉川的向兴垸襄河,钟祥的旧口襄河干堤的修缮工程,派人员去岳口黑流、张港等地帮助白区群众解决种子、耕牛、农具的困难,甚至动员了一部分国民党士兵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襄北代表团也派人员到蒋湖开挖“红军沟”,这些工作都为红军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蒋家场是发展地方武装配合主力作战的基地
蒋家场在开辟发展襄北斗争中,地方武装和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汉川独立团由1931年底的7个连发展到12个连。在配合红三军主力攻打皂市、文家墩等战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武装力量上,天汉有500支枪,天潜有200支,京山有100余支,钟祥有30支,云孝有50支。各县区乡游击队、赤卫队一般在2000人至3000人以上,配合红三军在襄河两岸打击敌人,为开辟襄北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贺龙、段德昌的赞扬。1932年3月至5月,蒋家场的红色武装配合红三军主力进行瓦庙集战斗。这一时期,有5000多人加入红三军,大大充实了红三军的主力力量,即使襄北代表团撤出蒋家场,仍有1800多名赤卫队参加红军。解放后,这些人中的范忠祥、范保顺、王绍南、黄忠学、魏天禄、史可全、宋庆生、别祖后、邓可运等14位天门籍人士被授予共和国将军军衔。
5、蒋家场是拥红支前的模范基地
据1932年12月19日《湘鄂西具体情形的报告》中称:“襄北、天汉、天潜等县群众在保护土地、春收的口号下,当红军主力与敌人作持久战的时候,群众送饭到火线去给红军吃,在送饭菜的时候,路上是成千成万的饭担子,群众送的饭,红军主力还吃不完……他们在作战中,到火线去抢救伤兵……成百上千的伤兵在广大群众拥护之下,无一个停留在战场上,并沿路有慰劳队……送鸡蛋、开水等。”妇女替红军洗衣、做军鞋,每月拥红的鞋子、袜子,每区要送几十到几百双。张家场战斗期间,干驿区拥红委员史可全一次动员几百名群众打草鞋、做袜子、织手巾、收集鸡蛋和鱼肉,装了五、六船运送给红军指战员,段德昌师长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红军主力回旋作战进出襄北苏区之时,天门河流域的灰埠头和净潭一带,襄河沿线的张截港和麻洋附近,均搭有木船设置的“浮桥”。遇到敌军飞机的狂轰乱炸,苏区干部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修浮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县河和襄河,支援红军主力运动作战。
今日蒋家场
6、蒋家场是作出了重大牺牲的革命基地
襄北苏区干部群众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襄北苏区早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就建立过鄂中北部特委,曾在湖北省委领导下开展过较大规模的武装暴动,为创建湘鄂西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辟发展襄北苏区,这里的党组织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斗争。据统计,仅天门在册的烈士就有3900多人,大多是1931年至1932年底在支援红军作战和红三军主力撤退后遭到地方反动派杀害的;另有一些随红军主力转移后下落不明的干部群众大约有好几万人(1933年以来,仅天门县被反动派杀绝的在50户以上的村有20多个);襄北的京山、汉川、荆门、钟祥、应城等县类似情况也不计其数。其中蒋家场在1932年夏被反动武装惨杀的烈士60余人(见蒋家场村革命烈士表)。
在净潭(蒋家场)工作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
王平章(1901—1933),湖北汉川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被选为湖北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后到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第一期湘鄂赣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运理论,接受军事训练。后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兼汉川、天门、京山、应县四县暴动总指挥,领导恢复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农民武装,发动鄂中地区秋收暴动。1933年1月参与组建红28军,任政治委员。1933年3月28日,王平章牺牲在安徽金寨,时年32岁。
彭正浩(1902—1962),字梅录,名开述,天门市卢市镇彭家垴村人。1922年考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寒假回家在彭家祠堂开办“贫民夜校”,向学员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政策。1925年秋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中共湖北区委派遣,利用寒、暑假回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在卢市组织“荆江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1926年春,在省委特派员马振邦协助下,在彭家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天门县第一个党小组,6月改为党支部。不久,为了配合北伐,他与马振邦一起在卢家口组建了国民党县党部。10月,北伐军到达天门县后,改组了县党部。同时组建了农协筹备处,成立了中共天门县特别支部。当时彭正浩担任特别党支部书记和县党部工会委员。次年2月,国民党天门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组建了中共天门县委,他受任为县委组织部长。“七一五”事变后,转入乡村隐蔽活动。“八七”会议后,在鄂中特委书记王平章的领导下,他和天门的同志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天汉“秋收暴动”。
孙子俦(1901-1932),又名秉权,湖南岳阳人。1926年在湖南岳阳从事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辗转到洪湖苏区。1930年9月任监利县委组织部长,后任宣传部长,1931年11月任中共江南(石首、华容两县)县委组织部长不久,调任中共襄北(原鄂中)特委书记。其文化知识较高,被称为湘鄂西苏区的“四大文豪”之一。1932年6月,孙子俦调任红九师政委,7月因左倾错误被当作改组派错杀于监利柳关。
彭之玉(1907-1932),亦名玉林,江陵三户街人。1922年入武昌共进中学,投身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夏任襄北苏维埃代表团主席时,在天门净潭蒋家场参与指挥了文家墩、瓦庙集和张家场战斗。同年秋在“肃反”运动中被从前线召回,以“改组派”罪名囚禁,数日后遭错误杀害。
杨其祥(1904-1928),汉川县湾潭乡二甲村人。幼年读私塾,1921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月,出席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2月,任中共鄂中特委委员。12月,任中共天门县委书记。1928年春年关暴动时,由彭家垴突围,在天门净潭蒋家场为掩护群众脱险时,不幸与卢市区委书记严元海一起被捕,惨遭反动武装“红枪会”杀害,时年24岁。
谢威(1909-1999)原名谢香庭。湖北省钟祥县(今钟祥市)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农民协会委员长,1931年11月任麻洋区委书记时,在净潭蒋家场与鄂中和襄北特委书记孙子俦见面汇报过工作,后任天京潜特区委书记,钟祥县苏维埃主席,中共钟祥县委书记,中共湘鄂西省委巡视员。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湖北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99年1月30日在武汉逝世。
潘洋龙(1903-1932),又名金夫,仙桃市郑场镇卢庙村(原属天门毛嘴区)人。1924年在潜江读中学开始革命活动,1926年回乡加入党组织,1930年1月调潜江县工作,1931年10月至1932年7月先后任天门县委和天潜县委书记。1932年9月作为“改组派”被错杀,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经伟(1888-1934),又名金伟,天门市蒋场镇赖场新沟村人。1931年春,任天门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1月,他与麻洋区委书记谢威一起从净潭蒋家场前去多祥、麻洋检查工作,遭敌保卫团围攻,掩护谢威安全转移。1932年10月天门苏区失陷后,他转入外地隐蔽,1934年春在汉阳被捕,不久在狱中英勇就义,时年46岁。
黄显邦(1903-1950),字建修,卢市镇黄口村人。少时读私塾,后就读卢市小学。1925年秋,彭正浩在卢家口建立国民党区分部,黄显邦加入国民党任区分部常委,1926年3月建立中共卢市支部,他由彭正浩、马振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支部委员之一。1948年任国民党天门县参议员,支持革命,1950年任天门县人民法院副院长,1951年任天门县水利局副局长,3月因公病逝,终年47岁。
蒋秉忠(1901-1968),湖北天门净潭蒋家场人。早年毕业于武昌国学馆,在天北段场、长寿一带设馆授徒。大革命进入工农运动高涨之时,曾任第五区(大有、同兴、卢市、净蒋、白湖)一带乡农民协会常委,负责农民自卫队的武装工作,搜捕过土豪蒋登甫。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团队营长,后参加中原突围。
蒋家场的革命活动贯穿了国共合作、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多个时期,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二是作为武装暴动的策源地,推动了鄂中地区革命斗争的爆发;三是作为襄北苏区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中心,为红军的生存与壮大提供了保障。蒋家场的革命实践不仅反映了地方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为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鄂中地区的革命策略提供了实证。岁月流转,蒋家场的红色记忆依然鲜活,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奋斗品质,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毅前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汇聚起磅礴力量,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本文作者石雷钧系湖北省天门市净潭乡党委书记,徐文彬系湖北省天门市净潭乡蒋场村红色文化研究小组成员,胡和平系湖北省天门市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