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1年,对于大唐而言,注定是一个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年份。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一举斩杀了王世充与窦建德两位强大的竞争对手。自此,原本“隋失其鹿,群雄并逐”的乱世局面,瞬间转变成了唐朝一家的天下,李世民也成功地将大唐的统治地位稳固在了全国之上。
然而,李世民的得意并未维持太久。就在他刚刚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胜利时,一个新的棘手问题很快就摆在了他面前——该如何处置王世充麾下的头号名将,单雄信?
对于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位曾经的敌手,李世民无需过多担忧,甚至不敢深度干涉。毕竟,两人都属于可以与唐朝的皇帝李渊对话的“大佬”级人物,如果李世民过于插手,反而会被视为挑衅,给别人留下话柄。李渊和李世民分工明确,李渊应对这些大人物,李世民则专注于自己的权力稳固。然而,单雄信的情况却不同。单雄信曾是声名赫赫的瓦岗军的核心人物之一,外号“飞将”,一度让整个江湖为之侧目。瓦岗军失败后,李密向唐朝投降,随之而来的是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等一批人,其中单雄信被王世充重用,封为大将军。
且不说单雄信在瓦岗军中的赫赫威名,仅仅是他一年前单枪匹马直扑李世民的事,就让李世民险些命丧在他马下。幸运的是,单雄信的老朋友李勣及时赶到,用兄弟情谊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迫使单雄信放下刀剑,选择退却。然而,李勣此后为了救单雄信,再次奔走四方,上书李渊并频繁与李世民接触,试图为这位昔日的“战友”求情。像秦琼、程咬金这些曾经的瓦岗旧部,虽然史书未载,但他们必定也会为单雄信说些好话,毕竟,李世民素来求贤若渴,像单雄信这样的人才他岂能轻易放过?
但让人意外的是,李世民不仅没有展现出任何宽容之心,反而与李渊的态度如出一辙,坚决决定杀掉单雄信。难道李世民在心底怀恨于单雄信?答案是否定的。李世民的决定,实际上是基于两大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单雄信的人品实在让人堪忧。虽然单雄信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但其品行却一直被人诟病。回溯到瓦岗山的创建之初,瓦岗军有三个创始人:翟让、单雄信和李勣。三人之间的关系曾经非常紧密。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山,翟让深知自己才智有限,主动让位给李密。然而,李密并不放心翟让的影响力,最终策划了将翟让除掉的阴谋。当时,单雄信和李勣也在场,而单雄信在李密的威压下毫不犹豫地跪地投降,表示对李密的完全服从。李密失败后,单雄信毫不犹豫地投向了王世充。因此,单雄信这种“有奶就是娘”的做派,使得李世民对其信任缺乏基础。
与秦琼等人的忠诚不同,单雄信一直是瓦岗军的首领级人物,他的地位始终高于秦琼和程咬金。因此,单雄信的背叛性质与其他人完全不同。
其次,单雄信代表了瓦岗势力,而李世民则属于关陇集团势力。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微妙的隔膜和戒心。瓦岗势力,尤其是李密和单雄信,一度是隋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便是李渊,当时也不得不向李密低头,承认瓦岗势力的强大。对于李世民来说,瓦岗势力始终是一个未解的隐患。尤其是在单雄信死后,瓦岗势力真正的代表成了李勣。李世民深知,若不彻底斩断这些旧势力的根基,未来的唐朝可能面临不可预测的威胁。
事实上,李世民对于李勣的态度也充满了试探,他将李勣外放,并在临终前对儿子李治说:“若李勣有所不满,那就杀了他。如果他听话,死后你便将他召回,这样可以以恩待之,便能更好驾驭他。”
综合来看,若李世民留下单雄信,他就必须赋予单雄信极高的权力和地位。然而,这样一来,李世民手下忠心耿耿的将领们,如尉迟恭,如何能心服口服?此外,单雄信与李勣关系深厚,一旦两人联合,叛乱的大唐将难以承受。单雄信如若背叛唐朝,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李世民的决定毫无疑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回顾后来的历史,李世民杀掉单雄信的决定显得尤为睿智。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如果单雄信依然存活,凭借他当年的“有奶就是娘”的性格,极有可能被太子李建成策反,甚至将矛头指向李世民。如此一来,玄武门之变的结局极可能发生翻转,李世民或许无法从中胜出。因此,李世民早早除掉了单雄信,为他日的政权稳定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