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社科界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市网信办、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临沂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并编辑成《临沂文化符号》一书。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还通过“相关链接”与交通提示等细节,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从地理、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非遗、遗存到特产,书中内容丰富,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
今日起,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临沂文化符号》的精彩内容,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王羲之
说起本土籍历史名人,临沂人首先想到的,绝对非王羲之、诸葛亮等人莫属。在临沂人的心目中,他们是临沂最靓丽的历史名片。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出生于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也就是今天的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如果到白沙埠一带走走转转,你会发现在跨越一千六七百年后,王家的逸闻轶事依然在街头巷尾间广为传扬,如在昨日。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当时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会上,身处“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风景中,“知天命”的王羲之饮酒至微醺,多少人生感悟涌上心头,聚于笔端,“感慨系之”,手执鼠须笔一气呵成,成就了一部书文俱佳的千古名作。据说酒醒后,他又重写数遍,皆不如前作。
世传唐太宗李世民尤爱王羲之《兰亭序》,甚至将真本陪葬在昭陵。但《兰亭序》的冯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等仍流传世间,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誉为书圣。
人可以南渡,房子却无法带走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不已,在临沂度过六年童年生活的王羲之,于永嘉三年(公元309年)被迫随叔父王廙南迁。王家是个大族,南迁后王导等人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历史上也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美传。
人可以南渡,但是房子是带不走的。在今天临沂市区洗砚池街中段,有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占地约80亩,牌匾“王羲之故居”五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所书。幼年时,王羲之曾在这里居住。进门之后,一汪碧水首先映入眼帘,据说 因幼年王羲之常在这里清洗笔砚,故名洗砚池。
琅琊王氏南迁后,王家这处旧居便捐为佛寺。据金代的《沂州普照寺碑》记载,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原在南关的祭祀诸葛亮、王祥的忠孝祠也被移到这里,建于普照寺西南。如此一来,这里便成为旧时临沂城的“文化高地”“人文圣地”,成为一处受人景仰地方。
斯人已去,遗风长存
跨越历史长河,一千多年来受书圣王羲之等人影响,“书圣故里”临沂书学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热爱书法者更是比比皆是。为弘扬书学文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建设文化大市,2003年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之际,临沂市委、市政府实施了王羲之故居二期修复工程,在原有景点基础上,恢复了王氏故宅——普照寺、王右军祠、五贤祠等。同年,首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隆重举行,向世界推出“书圣故里·中国临沂”文化品牌。自此临沂书圣文化节每年9 月 举行一次,至2019年已举行十七届,先后 荣膺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和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成为国内重要的节庆文化品牌。 2008年,临沂成为第一批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的城市。
在“书圣故里”,感受浓郁书法文化的另一去处是书法广场,又名“中国书法城”,位于滨河路与沂龙湾大桥交汇处以
北,这里的碑林镌刻有古今书法作品1320幅,被誉为没有围墙的书法博物馆,是山东省齐鲁十大文化地标之一。近年来,依托书法广场,附近又相继建立书圣阁、书圣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以“书圣”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让“书圣文化”在“书圣故里”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