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洋贸易的一个重要优势。然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古人们对于海洋贸易的开发并未充分重视,其中明朝和清朝的“禁海”政策使我们错失了当时历史的潮流——即大航海时代。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展,还使得我们在多个方面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
然而,到了明朝晚期,一项名为“隆庆开关”的新政策首次打开了中国沿海的国门,使得东南沿海民众的海外贸易迅速扩展。这一政策带来了海洋的馈赠,估算有约3.3亿两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直接缓解了明朝后期的许多矛盾。
那么,禁海政策为何会被推出呢?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明初时期,由于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频繁骚扰,这种骚扰不仅干扰了民间的海外贸易,还影响到了当时的朝贡贸易。面对这一问题,明朝政府做出的初步回应是出台禁海令,正式开启了海禁的序幕。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禁海令实质上是限制民间私自出海,官方的贸易船仍被允许出海。然而,随着朱棣去世后,朝贡贸易开始显著衰退,海禁令也逐渐被视而不见。于是,倭寇的侵扰再次成为困扰沿海地区的难题,政府对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开始出现了分歧和讨论。
其中,一部分人依旧坚持传统的海禁政策,认为不能背弃祖宗留下的规定;而另一部分精英则意识到海禁与倭寇之间的直接关系,主张解除海禁,通过武力手段清剿倭寇。
在隆庆时期,倭寇的活动愈发猖獗,朝廷意识到福建巡抚谭纶曾提出的“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深刻道理,开始逐步调整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进行海外贸易,但仍需通过政府指定的港口进行交易。
而这一开放的港口则是福建府的月港。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海澄县,并建立了督饷馆,负责监管和征税,对对日本的贸易始终保持禁止。尽管管理措施较多且仅开放一个有限的港口,但这个小小的港口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由于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得以在政府允许的框架下进行,虽然受到了一定限制,但通过这一港口,显著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1567年至1644年近百年中,流入的白银总量约为3.3亿两。
其实,隆庆开关的实施,不仅仅带来了3.3亿两白银的丰厚收入,其影响还非常深远。明朝在当时已逐渐走向下坡路,而隆庆开关所带来的财富,为张居正施行改革以及“万历三大征”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延长了明朝的百年余生。
然而遗憾的是,隆庆开关仅是一项不够全面的改革,海上贸易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而由于一些繁琐的手续,贸易的效率大幅降低,不能提供良好的贸易体验,甚至后来还出现了对船只数量的限制。对此,我们唯有感慨其不可挽回的遗憾。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