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史家的世运与风范
创始人
2025-09-24 00:02:19
0

文|李怀宇

陈寅恪先生在去世前一年,意识到自己的史学方法有可能失传于身后,对助手黄萱说:“我的研究方法,是你最熟识的。我死之后,你可为我写篇谈谈我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文章。”

但黄萱敬谢不敏,后人颇有广陵散绝之叹。

这个故事,相信触动了许多史家。

谭其骧便心有戚戚,促成了他的弟子葛剑雄写出《谭其骧传》。

虞云国也深有同感,日积月累而成《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

虞云国的专业是宋史。

他进入大学时已年届而立,史学训练近乎零起点,以史学为志业的意识却已然萌生。

他师从程应镠,走上宋史研究之路。

同时,补了两方面的短板:一是以“拿来主义”的眼光选读当年风行的史学理论与社科新潮的海外译著,二是认真研习中国现代史学大师的著作。

历史学在史料处理、史实考据、史事分析与史著书写上,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

虞云国曾设想:“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从揭橥‘新史学’的梁启超开始,一个一个地把大师们的史学著作学习一遍,领悟他们的史学三昧,同时把他们的史学在大变局的互动中给以历史的定位。”

这个设想虽未全面实现,但《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写到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键、张家驹、程应镠等人,既关乎史家的世运,又再现前辈的风范,可见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的侧影。

“历史永远在重作之中”是吕思勉的名言。

他认为:“因社会状况的不同,人心的观念既随之而变,观念既变,看得事情的真相就不同了。史事的订正,又安有穷期呢?搜辑永无穷期,订正永无穷期,历史的当改作,即已永无穷期。何况历史不是搜辑、考订了便算了事的,还要编纂成功,给大家看,而看的人的需要,又是随时不同的,然则历史安得不永远在重作之中呢?”

这让人联想到西方史学家克罗齐的论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史学研究“不宜豫设成见”。

这与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性的主张颇有相似之处。

而吕思勉史学生涯的自觉追求是“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吕思勉在草拟《吕著中国通史》同时,也开始其断代史序列的宏大计划。

据钱穆说,这几部断代史本来是吕思勉拟议中的“国史长编”。

吕思勉为《白话本国史》作《序例》说:“我很想做一部《新史抄》”,“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谨严的法子,都把原文抄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

严耕望说:“有一位朋友批评诚之先生的著作只是抄书。”

这位朋友估计是牟润孙。

此据杨联陞函:“牟润孙评述近代中国史学,而未提吕先生,弟致函指出,牟君回信只说嫌吕先生书多堆砌。”

杨联陞不以为然:“试问有几人能堆砌如此广大而有意义?”

严耕望附议杨联陞:“其实有几人能像他那样抄书?”

更为吕思勉抱不平:“何况他实有很多创见,只是融铸在大部头书中,反不显露耳。”

1937年,胡适在日记中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亦可视作陈寅恪的夫子自道。

陈寅恪心通王国维,作知己之言:“世之人大抵能称道其学,独于其平生之志事,颇多不能解,因而有是非之论。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这是理解王国维的关键,也是陈寅恪的心史。

王永兴认为“陈寅恪先生史学主要渊源于司马光欧阳修为代表的宋贤史学。”

而陈寅恪认为“中国史学,莫盛于宋。”他肯定“宋贤史学的求真实、供鉴戒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是为宋朝的治乱兴衰而作的,一定要用真的材料,存真理以为政治服务。”

陈垣和陈寅恪合称“二陈”,在学术上切磋砥砺。

1940年,陈垣著成《明季滇黔佛教考》,认为“此书舍陈公外,无合适作序之人”,便将油印稿寄给滞留香港的陈寅恪。

陈寅恪在《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说:“忆丁丑之秋,寅恪别先生于燕京,及抵长沙,而金陵瓦解。乃南驰苍梧瘴海,转徙于滇池洱海之区,亦将三岁矣。此三岁中,天下之变无穷。先生讲学著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

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其实所欲表彰者乃明末遗民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不徒佛教史迹而已。”

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则“有感于宋金及宋元时事,觉此所谓道家者类皆抗节不仕之遗民,岂可以其为道教而忽之也。”

陈垣更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首语说:“呜呼!自永嘉以来,河北沦于左衽者屡矣,然卒能用夏变夷,远而必复,中国疆土乃愈拓而愈广,人民愈生而愈众,何哉?此固先民千百年之心力艰苦培植而成,非幸致也。”

当时正在抗战中,流寓西南的陈寅恪深有同感,《读哀江南赋》说:“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自来解释《哀江南赋》者,虽于古典极多诠说,时事亦有所征引,然关于子山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点,止限于诠说古典,举其词语之所从出,而于当日之实事,即子山所用之今典,似犹有未能引证者。”

二陈治史,皆潜心史料,也留意时事。

陈寅恪尤其善于从新视角去开发旧史料中前人所未用的潜在价值,《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说:“史论者,治史者皆认为无关史学,而且有害者也。然史论之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其发为言论之时,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时代之环境背景,实无异于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故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胡致堂之史论,南宋之政论也。王船山之史论,明末之政论也。今日取诸人论史之文,与旧史互证,当日政治社会情势,益可借此增加了解,此所谓废物利用,盖不仅能供习文者之摹拟练习而已也。”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今日新闻纸之社论时评”也有助于历史研究。

严耕望推许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钱穆。

《学随世转: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一书也写了前三位,并有一篇写严耕望。

史家如兵家,兵家有“兵无常势”之说,史家也有“史无定法”之论。

严耕望在治史经验中说:“治史不能机械地拘守某一类固定的方法”,因为“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在史学上的运用也各有局限,不能恃为万应灵丹。”

虞云国写到宋史专家刘子健,引为知音。

刘子健在史学方法上有一段总论性阐述:“有人说史无定法。这句话没说清楚。研究历史的题材不同,当然不可能有呆板一成不变的方法。其实是史采佳法。说得更清楚一点,门道很多,因题制宜。再大胆一点说,因问求法。这不是佛教徒求法。假定说提的问题,一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采用,怎么办呢?答案是去找去,试用各种途径去寻求。科学家做实验就是这样的左试右试,就可能走出一条路来。”

如果说“史采佳法”,前辈史家的各门独家方法,后来者悟其精妙的一招半式,别出心裁地融会贯通,或许他日能存乎一心,自成一格。

相关内容

重庆代表队在全国第十二届残...
9月22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
2025-09-23 12:53:56
“桦加沙”即将登陆,广东江...
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9月23日19时起,广东江门全市交通运输...
2025-09-23 12:49:14
北京旅游5天4夜多少钱,和...
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
2025-09-23 12:39:40
运城河东美食荟开启!打造舌...
打造舌尖上的欢乐盛宴 运城河东美食荟开启 作为本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
2025-09-23 12:39:14
看重庆秋日的限定浪漫
经过了“立秋”、“处暑”、“白露”,转眼间已经到了秋季的第四个节气...
2025-09-23 12:37:22
贺兰山麓,万年史诗与光影传...
“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银川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人们敞...
2025-09-23 12:36:59
旅游出生公证费用
2025-09-23 12:36:30
原创 ...
今年休赛季,赵继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无疑是他常去打高尔夫球。尤其在遭...
2025-09-23 12:35:24
潮汕国庆旅游跟团全指南,潮...
潮汕五日慢行记:在烟火与海风之间 说来惭愧,我对潮汕的初印象,不过...
2025-09-23 12:33:47

热门资讯

故人回归!张外龙出任重庆铜梁龙...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在昨晚宣布主帅萨尔瓦多离任后,今天中甲重庆铜梁龙队官方宣布韩国人张外龙出任球...
原创 诸... 一个人 再厉害也没什么可怕,真正令人畏惧的是他背后的接班人。如果接班人足够有能力,至少能守住前人的基...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历史上,德军曾动用18...
原创 中...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三... 张郃的经历对于职场中的我们来说,真的是一部值得深思的教科书。通过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原创 1... 提起晚清的名臣李鸿章,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的主力人物之一。...
西方伪史论 | 黄河清、杜钢建... 一个荒谬的历史谎言,在十三年的纵容滋养后,终于蜕变成动摇教育根基的文化肿瘤。 2025年仲夏,中国互...
原创 北...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朝的军队分为东西两路,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金军的猛烈进攻,使得北宋...
原创 秦...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的功绩不容小觑。他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历史上举世无敌的存...
原创 慈... 慈禧太后,清朝历史上一位被争议缠绕的权力巨头,她不仅握紧了朝政大权,还将权力与财富紧紧相连。她的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