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的名臣李鸿章,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的主力人物之一。李鸿章的一生可谓是毁誉参半,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却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清廷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去世后,慈禧太后赐予他“文忠”的谥号,以表彰他在清朝政府中的贡献。然而,他在世时的种种言行却让他的形象饱受争议,尤其是“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讽刺传闻,使得他名声狼藉。民众对他的怨恨也愈发深重。甚至在他去世五十多年后,李鸿章的遗体被绑在拖拉机上游街,最后遗骸散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一同签署了《辛丑条约》。李鸿章本已年事已高,且患有重病,在当月还得了伤风,导致“鼻塞声重,精神困倦”。他在去世前的八天里,还曾前往俄国使馆进行会谈,期间据说他受到了俄国使者的严厉威胁。李鸿章回到住所后,病情加重,吐血不止,最终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两个月后,即1901年11月7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李鸿章的去世让慈禧太后震惊不已。毕竟,他与她共事多年,已成为清朝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为了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忠诚与贡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回銮后,特意颁布了奖谕。此举不仅赐给李鸿章一等侯爵、谥号“文忠”,还赠送了五千两白银治丧,并允许李鸿章入祀贤良祠。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获得的这份荣誉,是清朝汉人中首例,连他的老师曾国藩都未曾得到如此高的待遇。
李鸿章去世后的侮辱
李鸿章的祖籍是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然而,在临终前,李鸿章明确表示,希望自己能葬于合肥东乡的大兴镇夏小郢(大兴集),这是因为他希望与两位历史人物——北宋名臣包拯和明朝开国将领张德胜埋葬在一起,永载青史。但他或许没想到的是,自己一生颇多争议,与包拯、张德胜的无瑕名声相比,他的形象与之相差甚远。
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合肥当地在建设钢厂时,李鸿章的墓地因占地过大被纳入了厂区。这一事件仅仅是李鸿章不幸命运的开始。很快,有人提议李鸿章是“卖国贼”,应当挖开他的墓,收缴其中的陪葬品。这一提议很快被采纳,并且当地的生产合作社组织了32个生产队长来进行这项工作。
挖墓的过程中,负责此事的胡正清副主任带领队员们试图打开墓门,但由于墓室用进口耐火砖砌成,坚固异常,他们尝试了多次仍无法突破。有些人提议使用火药来炸开墓门,然而火药的爆炸甚至未能对墓室造成任何损害。此时,另一位队长提出了挖地道的计划,大家一致同意。经过共同努力,李鸿章和他的夫人赵小莲的棺材终于被拖了出来。
赵小莲的遗体依然穿着华丽的衣服,身上盖着慈禧太后亲赐的陀罗尼经被,旁边还放着一个精美的木箱,里面装着两块金灿灿的“金砖”。最初大家以为是金子做的,后来鉴定才知道它们其实是铜制的。李鸿章的棺材已经被水浸泡,尸骨已经腐化,棺材内仅存一把宝剑、一块怀表、一副眼镜和一根拐杖,底下还有七枚金币,呈北斗七星形状排列。
李鸿章的宝剑后来被一家剧团借去做道具,赵小莲的陀罗尼经被也落入一户农家手中,农民将其拆洗后,继续用作床被。而李鸿章的棺材板则被一位农民拉回家,用作了餐桌。由于民众对李鸿章的深恶痛绝,他们决定将他的尸骨绑在拖拉机上游街,最后遗骸散尽,再也无法恢复。时至今日,李鸿章的墓被复刻,但其中已经没有了他的遗体,只有一块曾经用过的棺材板。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似乎仍然争议不断。你是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