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的功绩不容小觑。他统一了六国,成为了历史上举世无敌的存在,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帝业。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被他所攻破的其他六国的国君们,他们的命运各异,尤以赵国国主赵迁最为惨烈——竟然被活活饿死!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为大家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如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进行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千古一帝”的称号,永久属于秦始皇,这不仅仅是后世君主所无法超越的荣誉,也是他一生英勇事迹的体现。著名的诗仙李白曾在《古朗月行》中通过自己的笔触,描述了秦始皇的霸气与雄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一句,勾画出了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国、气吞万里的壮丽景象。回溯嬴政的少年时代,他在十三岁继位时,秦国并未安定,朝廷中有嫪毐的专权,外有吕不韦的权倾一时,而他作为年幼的王子,显然能力有限,选择了隐忍与沉默。
十年后的嬴政,已然成长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在掌握政权后,他先后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巧妙地除掉了权臣吕不韦,开始重用李斯、王翦等有才之士,逐步将秦国的国力壮大。而在他三十岁时,秦始皇踏上了征伐之路,历时九年,他的军队陆续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与齐国,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此后,他自称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帝制的先河。
秦始皇的伟业不仅令人称赞,那么那些被他攻破的六国国君又是怎样的结局呢?首先是韩国国君韩安。作为七国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30年就被秦军迅速攻占。韩安虽然最初被囚禁,但不久后,韩国贵族的叛乱引发了秦始皇的惩罚命令,韩安最终被处死。而燕国的国君喜,尽管燕国与韩国相似,国力也较为薄弱,但在被秦军俘虏后,秦始皇并未加以残忍对待,反而释放了他,使得他得以安享晚年,成为少数能寿终正寝的亡国之君之一。
魏国国君魏王的结局则显得较为悲壮。在面对秦军如潮的进攻时,魏王一度采取假投降的缓兵之计,但最终被嬴政识破,并被赐死。楚王熊负刍在楚国灭亡后,因参与弑君之事,被嬴政视为大罪,最终被贬为平民,生死未卜。齐国的齐王田建虽国家实力不弱,但终因单打独斗,最终国家沦陷,齐王死于流放。
赵国国君赵迁的悲惨命运堪称六国国主中的最为凄惨。他为何会如此呢?这与赵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密切相关。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且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错误地撤换了廉颇的指挥,任命了赵括等不知兵法的将领,导致了长平惨败,赵国的战力逐渐崩溃。赵孝成王之死虽然为赵国灭亡埋下了伏笔,但真正让赵国彻底覆灭的,正是赵迁在赵国最后一刻再次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亲自处决了李牧与司马尚,致使赵国失去了支撑,最终邯郸落入秦军之手,赵迁被俘。
赵迁被俘后,尽管其兄赵嘉短暂上位为赵代王,但他并不具备真正的统治权力。赵迁被迫流放至湖北房陵,且由于一无所知,未能开垦荒地,最终他只得自搭茅屋度日。赵迁五谷不分,无法自给自足,终因饥饿而死,惨死在那片荒地上。赵迁流放后的悲歌《山水》至今被传唱。歌中他写道:“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这首歌道出了赵迁内心的痛苦与悔恨,表达了他对自己失国命运的无奈与深深的悲伤。
赵国的灭亡,既是赵迁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赵国整体战略失误的结果。历史的悲剧在于,赵国的灭亡实际上是两次反间计的产物,赵孝成王的轻信与赵迁的愚昧,让赵国彻底走向了灭顶之灾。遗憾的是,如果赵迁能够聪明一点,或许一切都不必如此。
赵国的灭亡虽然让赵氏王朝的血脉在房陵消亡,但直到西汉时期,赵国的后裔逐渐迁居河北涿县,并逐步复兴。赵氏家族在唐代后期崭露头角,成为地方大族,最终重新步入历史的舞台。赵国的灭亡无疑是一段深刻的历史教训,而赵迁的悲惨命运则警示了世人,历史不仅仅是命运的轮回,亦是人心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