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在历史上,德军曾动用180万兵力,却始终无法攻破由110万苏军坚守的莫斯科。然而,在柏林战役中,苏军最终全歼了百万德军,难道不是体现了战斗力的悬殊差距吗?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的阅兵式。这次阅兵式,虽然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是一次混乱且充满焦虑的举动,斯大林曾称之为苏联建国以来最糟糕的一次阅兵。
那么,为什么莫斯科会战和柏林战役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呢?这两者背后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和因素。
首先,我们来详细看看莫斯科会战。
在莫斯科会战中,苏军的总兵力并非最初所说的110万,而是随着战况的发展,兵力逐渐增援。尽管一开始苏军处于连战连败的困境,面对德军强大的180万兵力,他们的抵抗显得捉襟见肘。在战役初期,苏军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战役中接连遭遇重创。由于德军采取了两翼合围的战术,苏军显得不知所措。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稳步推进,而两翼的装甲部队以极高的机动性迅速包抄了苏军的侧翼。苏军当时依旧维持着斯大林固守防线的战略,拒绝撤退或进行突围。一旦两翼合围,后方补给线被切断,苏军在包围圈中最多能坚守一到两周,然后就会崩溃。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战役便是如此,德军通过精锐的装甲部队纵深迂回,将苏军分割包围,结果导致67万人被俘。
然而,苏军很快调整了战略,采用了纵深防御和层层防线的策略。莫斯科外围的防线高达300多公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防御体系。为了修建这些防线,苏联大量动员了民众,包括25万妇女和少年,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德军在面对这些坚固的防御工事时,发现无法通过正面进攻突破。尽管他们试图进行迂回,但由于莫斯科附近阵地的严密性,德军的战术选择受限,只能进行强攻。
更重要的是,德军始终未能成功包围莫斯科。之前的一系列胜利让德军依赖包围战术来彻底歼灭敌人,但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始终未能形成对莫斯科的围困圈。到了11月中旬,德军尝试通过多方向的包围进攻,仍然无法完成包围任务。在战斗持续至11月15日时,德国第3和第4装甲集群已近乎枯竭,无法继续有效作战。最严酷的寒冷天气让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大幅下滑。即便德军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却始终无法突破苏军的防线。12月初,德军被迫停止攻势,此时,已因寒冷而无法作战的士兵超过13万。
在德军的攻势停滞时,苏军则通过增援不断壮大自己的战力。最初仅有110万的苏军,到后期增援兵力达到270万,形成了巨大的兵力优势。与此对比,德军的兵力则从最初的180万下降至100万,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影响,德军的士气大幅低落,而苏军则源源不断地收到增援。
恶劣的天气对德军的影响尤为严重。莫斯科周边的道路在秋冬季节变得泥泞不堪或被积雪覆盖,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德军原本没有在这种极寒天气下作战的经验,很多士兵遭遇冻伤甚至死亡,武器装备也因低温而损坏。到10月,德军的装备和兵力已显著削弱。补给线几乎瘫痪,摩托车和步兵的兵力也严重不足。到了11月,德军尝试再次包围莫斯科,但他们的部队已无法承受这种高强度的进攻。最终,德军在12月被迫撤退,莫斯科战役宣告结束。
与莫斯科会战不同,柏林战役的情况截然不同。
莫斯科会战时,苏军可以不断收到增援,最终以270万兵力反击德军,而柏林战役中的德军,虽然表面上拥有100万兵力,实际却只有76万左右。更严重的是,德军的部队构成极为混乱,三分之一是临时征召的防空部队、后勤人员,甚至是未成年和超龄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极为薄弱。
另一方面,苏军在柏林战役中的兵力和装备远远优于德军。苏军有250万精锐部队,装备有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火炮数量超过4万门,而德军的装备严重不足,仅有1000辆坦克和9000门火炮。空中力量上,苏军拥有7500架战机,完全压制了德军的空中力量。
尽管柏林守军坚守了20天,苏军的进攻依然如潮水般推进。最终,德军的抗拒未能改变战局,柏林的防线最终被彻底突破。希特勒在苏军攻入柏林前的几小时,才在地堡内自杀,结束了第三帝国的最后一幕。
总结来看,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主要得益于苏军强大的防线、源源不断的增援和德军在恶劣天气下的失败。而柏林战役则是德军在兵力、装备和补给上的全面劣势,再加上士气低落,导致最终的彻底崩溃。两场战役虽然都涉及到了巨大的兵力对抗,但由于两方战术、战略和兵力结构的差异,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