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再厉害也没什么可怕,真正令人畏惧的是他背后的接班人。如果接班人足够有能力,至少能守住前人的基业,甚至把事业推向更高的巅峰。比如司马懿,年轻时司马家族不过是个颇有声望的士族,与当时的皇权相距甚远。经过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辛勤经营,司马家族逐渐崛起,成为曹魏最显赫的门阀世家。然而,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更是非凡人物,他们掌控了曹魏政权十余年,玩弄魏帝于股掌之间,几乎触及皇位的边缘。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更是完成了质的飞跃,最终跨出关键一步,废魏自立,建立晋朝,成为天下至尊。
与之相比,诸葛亮的传人显得逊色许多。他的继任者蒋琬和费祎多以守成策略为主,而姜维则陷入穷兵黩武,耗费了蜀汉宝贵的人力物力。最终,蜀汉在钟会和邓艾率领的大军攻势下覆灭,成为三国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事实上,诸葛亮早期曾有一位真正被他悉心培养的接班人。这位人物才华横溢,若非英年早逝,恐怕蒋琬、费祎和姜维都无从发挥太大作用。
这人便是诸葛乔,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次子,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养子。熟知诸葛亮家事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娶了黄承彦之女,但多年无子嗣。在古代,三大不孝之一便是无后,诸葛亮无子嗣,遂遵古礼与兄长诸葛瑾商议,请求将诸葛乔过继为养子,以延续诸葛亮这一脉。
当时,诸葛瑾家中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诸葛恪早已名声远扬,被誉为神童,次子是诸葛乔,三子是诸葛融,女儿嫁给了张昭之子张承。尽管诸葛瑾与诸葛亮各自效忠不同主公,但两兄弟之间情谊深厚。诸葛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并将此事上报孙权,随后便将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
诸葛乔离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远涉千里从江东来到益州,成为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亮对待诸葛乔犹如亲生儿子,所有美味佳肴和玩乐之事都与他共享。诸葛亮的妻子黄氏同样非常喜爱诸葛乔。诸葛乔原名字仲慎,意为次子,但他成为诸葛亮的养子后,这个字已经不合适了。于是,诸葛亮将他的字改为“伯松”,寓意“伯仲叔季”,向世人表明诸葛乔是其长子。
诸葛乔长大后,诸葛亮呈表朝廷,任命他为驸马都尉,并派他随军赴汉中。初期,诸葛乔跟随霍弋学习,协助参谋军务,诸葛亮重点培养他。诸葛亮深知,要想让子嗣成才,成为国家栋梁,不仅要让他读书学习,更要让他亲临战场,历练实战经验。
因此,诸葛亮把诸葛乔视为亲儿子,倾力培养为未来的继承人。为避免兄长诸葛瑾误会,他还写信解释:“您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我,我本该让他在成都享受锦衣玉食,但因蜀汉风俗,诸将子弟皆需参军报国,诸葛乔亦不例外。我认为他应多赴前线,历经磨练,方能有出息,继承我的事业。”
当时蜀汉人口稀少,将门子弟大多需从军,如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赵云之子赵统及李恢的侄儿李球等。诸葛乔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参军,自是理所当然。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诸葛乔英年早逝,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去世,年仅25岁。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乔虽早逝,但留下了后代——儿子诸葛攀,诸葛攀又育有儿子诸葛显,诸葛瑾这一支才得以延续。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重病,托孤之际。此时养子诸葛乔已故,亲生儿子诸葛瞻年仅八岁。诸葛亮不得不向后主刘禅推荐其他贤才作为继承人,最终选中了蒋琬和费祎。刘禅也器重这两位人才。于是,蒋琬与费祎成为了诸葛亮的实际接班人。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持续北伐,故姜维亦被视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
如果诸葛乔未早逝,跟随诸葛亮经历五次北伐战火的锤炼,极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最杰出的继承者。届时,蒋琬、费祎和姜维这三人的历史地位或许便无缘书写。作为诸葛亮之子,依托其父的威望,诸葛乔的功绩理应不逊色于其他三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