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年1月27日,除夕夜,杭州大理寺狱中,寒气逼人。一代战神岳飞,最终没能等来新年的太阳。这个场景,咱们在评书、电视剧里看过无数遍,每一次都恨得牙痒痒,骂秦桧,也叹息宋高宗的昏聩。
但今天,咱们不把焦点全放在岳飞身上,咱们聊一个当时在场的关键人物。一个身居高位,手握重兵,亲眼见证了这场悲剧,甚至可以说,是这场悲剧的“执行者”——当时的殿前司都指挥使, 杨存中。
民间有很多说法,甚至一些地摊文学里写得有鼻子有眼,说这个杨存中,就是杨家将的后人。你想想这画面感: 杨家将的后人,亲手终结了岳家军的传奇。这得多有戏剧冲突?忠良之后,斩杀另一位忠良,这背后得有多大的无奈和悲哀?
这个说法流传很广,因为它太符合人们对“命运弄人”的想象了。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文史作者,我得先告诉大家: 这个说法,恐怕是假的。
咱们先来做个“打假”。为啥说杨存中是杨家将后人是误传呢?
很简单,查家谱。咱们熟知的“杨家将”,指的是北宋初年名将 杨业(就是评书里的杨令公)和他儿子们的故事。杨业是山西太原人。而杨存中呢?《宋史》里他的传记写得清清楚楚,他是“ 本姓阮,名存,后赐姓杨,名存中”,他的祖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将领 杨信。杨信是安徽合肥人。
你看,一个山西,一个安徽,祖宗都不是同一个人。虽然都姓杨,都能打仗,但确实扯不上关系。所以,“杨家将后人”这个标签,是后人出于一种美好的、悲剧性的想象,强加给他的。
那么,抛开这个光环(或者说是枷锁),杨存中本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一句话: 他是宋高宗赵构最信任的武将,没有之一。
杨存中这个人,是真正的“百战名"将。他不是靠祖上荫功,是实打实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早年间,金兵南下,天下大乱,他在地方上拉起一支队伍,保境安民。后来因为战功,被朝廷收编。他这人打仗有个特点: 勇猛,但不鲁莽。
举个例子。绍兴七年,有个叫李横的叛将,手下几万精兵,占据了安徽一带,朝廷几次派兵都搞不定。杨存中去了,先是猛攻,打掉对方的锐气,然后看准机会,亲自带队冲锋,在乱军中一箭射死了李横的副将。主将一死,叛军立马崩溃。
他不仅能打硬仗,剿灭海盗也是一把好手。当时东南沿海海盗猖獗,杨存中被派去清剿,他改变了以往官军追着海盗跑的战术,而是直接分析海盗的补给路线和老巢,定点清除,几个月就让海盗销声匿迹。
因为这些实打实的战功,他一步步高升,最终坐上了“ 殿前司都指挥使”的宝座。
这个官职有多重要?你可以理解为 皇帝的禁军总司令兼中央警卫团团长。负责保卫皇帝和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的安全。能坐上这个位置的人,首先能力要超强,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得到皇帝 百分之二百的信任。
你想,宋高宗赵构是什么人?他爹和他哥(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抓走,自己一路南逃,差点被手下兵变搞死(苗刘兵变),可以说是个安全感极低的人。他提拔武将,第一标准就是 忠诚,或者说,是 听话。
杨存中,就是他千挑万选出来的,最让他放心的那个人。
岳飞的案子,大家都知道,是“莫须有”。整个过程,就是秦桧一手操办,宋高宗在背后默许。但具体到“执行”层面,就绕不开杨存中了。
岳飞、韩世忠、张俊、杨存中,当时是南宋军界的四位大佬。岳飞、韩世忠主战,张俊是墙头草,而杨存中,他的立场很简单: 皇帝的立场,就是我的立场。
当秦桧要罗织罪名搞岳飞时,他需要军方有人“配合”。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差点跟秦桧掀桌子。张俊呢,为了自保,主动迎合秦桧,成了构陷岳飞的帮凶。
那杨存中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直接参与构陷,他更像一个“ 沉默的旁观者”。但他这个旁观者,身份太特殊了。他是殿帅,临安城的一切兵马都在他掌控之下。抓捕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没有他的点头,没有他麾下士兵的执行,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咱们可以合理推测当时的情景:秦桧拿到了宋高宗的授意,然后找到杨存中,可能是口头传达,也可能是出示了皇帝的手谕。杨存中的任务很明确: 执行命令,确保不出乱子。
他会反对吗?不会。他会像韩世忠那样去质问吗?更不会。
因为在他的职业信条里, 服从是天职。他是皇帝的剑,皇帝指向谁,他就指向谁。这无关对错,只关乎忠诚。这是他能坐稳今天这个位置的根本。
到了最后一步,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赐死。大理寺是司法机关,但岳飞身份太敏感,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止有人劫狱或者哗变,整个过程必然是高度戒备。谁来负责这个安保工作? 必然是杨存中和他统领的殿前司禁军。
所以,“监斩官”这个头衔,对他来说是准确的。他可能没有亲自动手,但他一定是现场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负责监督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那一夜,他很可能就站在阴森的牢狱之外,听着里面的动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这正是这个故事最让人唏嘘的地方。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杨存中的内心世界。
他恨岳飞吗?应该不恨。同为武将,他不可能不知道岳飞的战功和能力。甚至,他可能打心底里佩服岳飞。当年岳飞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消息传到临安,满朝文武,哪个军人听了不热血沸腾?
但他更清楚, 佩服,不能当饭吃,甚至会要了你的命。
在宋高宗的棋盘上,岳飞的“忠”是“ 忠于收复失实,迎回二圣”的理想。而杨存中的“忠”,是“ 忠于赵构这个活生生的、发给他军饷、给他权力的皇帝本人”。
这两种“忠诚”,在南宋初年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致命的冲突。
宋高宗最怕什么?不是金兵,而是“迎回二A圣”。他爹和他哥回来了,他这个皇帝往哪儿摆?岳飞的口号,恰恰戳在了他最敏感的神经上。再加上岳飞几次三番在建储、兵权等问题上“不会看眼色”,早就让多疑的赵构动了杀心。
杨存中看透了这一切。他知道,岳飞的悲剧,不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而是因为他的“政治不成熟”,他的理想,与皇帝的私心,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在那个除夕夜,杨存中内心的情感可能是复杂的。或许有一丝兔死狐悲的伤感,但更多的,恐怕是一种 清醒的冷酷。他清醒地知道,这是皇权斗争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军人想要活下去,并且活得好,必须接受的现实。
他用岳飞的血,给自己和身后的家族,换来了一张“ 免死金牌”。
事实也确实如此。岳飞死后,韩世忠被剥夺兵权,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张俊虽然一时得意,但很快也被猜忌,郁郁而终。
唯有杨存中,圣眷不衰,一直到宋孝宗时期才以高龄荣退,得以善终。他死后,被追赠为“ 和王”,这是宋代武将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他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一切:权力、富贵、长寿、善终。但他输掉了什么?或许,是后世的清名。人们提到他,总是绕不开“岳飞之死”这个污点。那个“杨家将后人”的传说,与其说是赞美,不如说是一种 民间自发的、带着讽刺意味的“道德审判”。
参考文献:
[元]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 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邓广铭,《岳飞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曾瑜,《岳飞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