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郭沫若在与常凯申关系破裂时担任的是中将政治部副主任。自四一二政变之后,郭沫若对常凯申的独裁和残酷行为深感失望,他认为常的领导能力十分薄弱,因此毫不犹豫地参与了南昌起义。尽管这次起义最终失败,郭沫若也随之流亡至海外,寻求新的机会。
假如郭沫若没有与常凯申决裂,他的前途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首先,他的副主任身份基本上是不会再继续的。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常凯申为了拉拢郭沫若,甚至有意让他晋升为主任。此外,在军衔方面,郭沫若完全有机会提升到更高的等级。后来担任政治部主任的陈诚,军衔高达一级上将,而张治中则是二级上将。值得一提的是,在郭沫若成为中将时,他们还只是少将而已。
常凯申有着半真半假的留学经历,他尤其重用那些留洋归来的优秀人才。在他的统治下,许多海外留学回来的名人迅速崭露头角,如朱家骅和谷正纲等人,短时间内便获得了部级高官的职位。然而,尽管他们在高官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在普通民众心中,并没有建立起太高的威望。相比之下,郭沫若不仅拥有留学的经历,他还是一位宣传能力极强的著名剧作家,这恰恰是常凯申政权所急需的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常凯申手下的高学历官员大多数并没有参与北伐战争,而郭沫若在北伐期间则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注重情感和忠诚的常凯申眼中尤为重要。尽管郭沫若本质上是一名文人,但他在军队中已然是中将,并且从他的文学成就来看,郭沫若是一位出色的宣传者。这种紧缺人才无疑会在常凯申的麾下受到重用。
我认为,如果郭沫若与常凯申保持良好关系,他的地位可能会超越朱家骅、谷正纲,与张群不相上下,而绝对不是像胡适这样的清流文人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