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英雄不该被遗忘。”
1994年,在河南新县的一家人家里,岳父与女婿相对而坐,举杯共饮。酒过三巡,岳父程如松开始叙述起他家乡红安县的故事。红安县是革命的老区,英雄的事迹数不胜数。正是在这里,涌现出了无数为国捐躯的英烈,成就了无数的传奇。程如松还提到了一个人物,令人动容的守墓人——一位老人默默守护着当地的烈士陵园已经超过三十年,他从不为任何名利,只是希望这些英勇的英雄永远被铭记。
在程如松的回忆中,女婿高定新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高德福”。这正是他们家族多年寻找的名字!这位高德福,是否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
“您能再多讲些家乡的往事吗?”高定新一边为岳父程如松倒酒,一边热切地请求着。他对过往的战争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自己未曾亲历那段历史,却无比敬佩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先辈们,心中满是向往和敬仰,仿佛自己也想亲自走上战场,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程如松听后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说起这些,我倒想起了一个人。你们新县有一个烈士,就叫高德福,他就埋在我们红安县的烈士陵园里。”高定新听到“高德福”这个名字时,脸色一变,手中的酒杯几乎掉了下来。他的心中一阵激动和不安:“您说的那个人是高德福?他真的是我们新县的?”程如松见女婿反应如此剧烈,心中也不免起疑,但还是肯定地点了点头。
高定新顿时心头一紧,兴奋与紧张交织在一起。他急匆匆跑到外面,找到了自己的父亲——高厚学,简述了程如松所说的事。高厚学的脸色也瞬间变得激动,他几乎是带着颤抖的声音问道:“爸,那个高德福,难道真的是我们一直在找的人?”他几乎没有再听高定新的解释,就迫不及待地朝屋里走去,想进一步了解关于高德福的事情。
可惜,程如松能提供的信息并不多,他只知道一些模糊的情况。“不过,我们的老支书或许能知道更多。其实,这个陵园一直是他在守护。”高定新和高厚学听后,立刻决定去红安县探个究竟,去确认高德福的具体情况。“也许,他真的是我细爷爷,我细爷爷就叫高德福!我们找他已经六十多年了。”
“德福,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这是高德福的妻子在1929年送别丈夫时的心声。那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民众困苦,许多人被迫离家参军。高德福也不例外,他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决定参军报效祖国。高德焱看着弟弟决心已定,也没有再劝阻他,自己则因家中还有父母和孩子需要照料,未能一同参战。
高德福的妻子知道丈夫的决定后,虽然不舍,但还是理解支持。她连夜为高德福做了一双新鞋,希望丈夫能早日凯旋归来。年轻的高厚学虽然还不懂战争的含义,却感到失落和不舍。年幼的他抱着高德福的腿,一边哭泣一边不让他离开。高德福见状,只得以捉迷藏为由哄骗高厚学离开,最终才带着家人的不舍走向战场。高德福的妻子追着丈夫的身影走了好几里路,直到无法再追上他,才心如刀割地转身离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还能得到一些关于高德福的消息,但从1932年以后,高家再也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他的音信。高德焱不甘心,曾数次出发寻找,却始终一无所获。直至1931年,高德福已经晋升为营长,在一次与国民党军队的激烈战斗中,他依然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战斗中高德福身负重伤,队伍虽继续前进,但由于伤势过重,他被留在了红安县。
红安县的百姓对红军满怀感情,许多人自愿为受伤的战士提供庇护和照料。高德福正是这样被安置在了当地。但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口感染,最终英勇牺牲。高德焱得知消息后,独自一人前往红安县寻找弟弟,却由于国民党的封锁与威胁,始终未能找到高德福的下落。几十年来,高德焱始终未能放弃这份心愿,直到临终时,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子高厚学。
高德焱死后,高厚学继续坚持寻找,终于,60多年后,他们通过一些零星线索找到了高德福的遗体。在姜能山老人的帮助下,高厚学和父亲终于站在了高德福烈士的墓碑前。两人深深感受到悲痛与敬畏,跪在墓碑前,放声痛哭。那个找了六十多年的英雄,终于找到了,却再也无法见到面。
姜能山老人在他们找到烈士遗骸后,向他们讲述了自己守墓的辛酸与坚持。他在年轻时就开始守护这些烈士的墓地,几十年来,虽然日复一日的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等待烈士的家人来认领他们,让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得到永远的铭记。直到今天,红安县的烈士陵园依然见证着这些牺牲者的伟大精神。
高厚学和父亲在这座陵园前,深感姜能山老人的伟大与无私。高厚学站起身来,朝着姜能山跪下,感激涕零:“如果没有您,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的亲人。”姜能山连忙将两人扶起,谦逊地回答:“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有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临别时,高厚学不顾姜能山的推辞,硬是将两千块钱交给了他。姜能山收下后,却没有将这些钱用于自己,而是全部用于修复烈士墓碑,自己一分钱也未曾动用。
历史不会被遗忘,英雄的名字也不应当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2012年,黄民进烈士的儿子也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而姜能山依然坚守在这片烈士的安息之地。他说:“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就会继续守护这些烈士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