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吕俊生趁着夜色潜行,目标是摧毁鬼子的碉堡。经过一番艰难的接近,他却不慎将炸药包弄丢了。此时,他身边没有任何武器,眼看着敌人碉堡的射击孔内机关枪火力不断,他毫不犹豫地一跃而起,直接扑向射击孔,力图将那扇喷火的武器从敌手中夺回。
吕俊生,1907年出生于河北邢台,身高达1.92米,体重超过200斤,浑身肌肉结实如铁塔般高大,年轻时便练武术,身手矫健,力大无穷。他的体型与力量使得他一进入八路军,就很快引起了队伍中的关注。那时的士兵普遍身材矮小,吕俊生的身影在队伍中格外显眼,宛如鹤立鸡群。
性格豪爽的他天生力气大,常常主动帮战友们扛重装备、背行李,因而在队伍中赢得了许多朋友。训练时,他动作利落迅速,射击、拼刺、近身格斗、投弹,样样都很优秀,成为大家的榜样,战友们对他钦佩有加。
1938年7月,吕俊生随129师东进纵队二团四连参与山东夏津战斗。由于弹药短缺,部队只能选择近战,进行白刃拼刺,交战十分激烈。面对鬼子精锐的单兵作战能力与强大装备——他们常用的“三八大盖”加刺刀,长度达到1.66米,远比我方的大刀长,且更具威胁。敌人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占得先机。三名鬼子背对背站立时,哪怕有十几名战士参战,也常难以取胜。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用人数优势取胜,但最终的伤亡往往远高于敌人。
然而,吕俊生不按常规出牌,他第一个冲向敌人,手持大刀,如猛虎下山。敌人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猛攻,瞬间被吓得不知所措。吕俊生的身高使得他处于绝对的上风,他如同切菜般,刀起刀落,把鬼子们一个个砍倒。看到吕俊生这样破釜沉舟的战斗精神,战友们纷纷效仿,紧随其后。最终,吕俊生一人独自砍死了27个鬼子,连大刀都被砍得卷刃。他因此获得了“军中吕布”的美誉,并被记功一等。
到了12月,吕俊生再立战功。当时,他已经晋升为连长,带领着120名战士执行任务。突然,前方侦察兵来报,敌人一个大队约180人正朝他们迎面而来。按常规作战原则,八路军一般在敌我兵力对比悬殊时,会选择避战。然而,吕俊生并没有选择后撤,而是命令战士们设下埋伏,等待敌人接近。当敌人进入伏击圈时,他怒吼一声:“杀!”直接带头冲向敌阵。
鬼子们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打得措手不及,吕俊生如天神下凡,挥舞大刀将敌人砍得七零八落。在吕俊生的带领下,其他战士纷纷投入战斗,最终将敌人击溃,击杀了超过60名敌人。而吕俊生再次以一己之力,斩杀了17名敌人,为此,他再次被记功一等。
1940年,吕俊生参与了百团大战,在石家庄附近的高邑战斗中,他再次上演了惊人的勇猛与智慧。高邑地势平坦,鬼子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对八路军的杀伤极大。吕俊生不但勇敢,还善于动脑,他挑选了5名身材高大、体力强壮的战士,组成一队,站在最前面。鬼子误以为他们离得太远,不会发动攻击,然而,吕俊生和队员们一起远距离投弹,精准命中敌人碉堡,成功摧毁了10多个敌碉堡。
然而,敌人迅速反应,开始对八路军进行猛烈射击。吕俊生眼睛里冒着火光,毫不犹豫地亲自拿起炸药包,侧翻滚出战壕,向鬼子的暗堡冲去。经过一番疾跑与匍匐前进,他终于爬到暗堡射击孔下方。可就在这时,他发现自己弄丢了炸药包。面对敌人猛烈的机枪火力,吕俊生毫不退缩,仰头看着那喷火的机关枪,立即伸手去抓住机枪枪管,用力一拉,将枪支硬生生从射击孔中拔出。这一举动让敌人的火力立即停滞,八路军趁机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接下来的阎家庄战斗中,吕俊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他命令战士们分成小组进行机动打击。最终,这场战斗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击毙敌人108人,而八路军仅有一名轻伤员,简直堪称奇迹。吕俊生因此被授予“英雄连长”称号,他的连队也被评为“英雄连”。
吕俊生不仅勇猛无畏,还有着深思熟虑的战术头脑。抗战期间,他累计获得了8次一等功,身上也留下了无数的伤痕,几次命悬一线。伟人曾亲自接见过他,并赞扬道:“我听说过你,你很厉害!”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吕俊生身受多重伤病,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因此一直在后勤部门工作。在解放后,他多次谢绝了各界的挽留,告病返乡务农,错过了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的机会。许多人都替他惋惜,但他却淡然表示:“我打仗不是为了做官!比起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战友们,我已经很幸运了。”
1970年11月22日,年届63的吕俊生在村里观看抗战电影时,看到日本鬼子被消灭,忽然间哈哈大笑,随即停止了呼吸。人们走近时,看到他面带微笑,安详地离世。这位英雄,以一种豪迈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正如他所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从不追求名利,而是为信仰而战,真正的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