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戚继光:创建戚家军成明王朝柱石,却晚年凄凉,悲愤而死!
创始人
2025-09-23 07:02:07
0

提到抗倭名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戚继光。戚继光组建了著名的“戚家军”,在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辗转多年,奋勇抗击倭寇,守护大明江山的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然而,这样一位忠诚于国家、心怀赤忱的将领,晚年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最终含恨离世。尽管如此,数百年来,我们始终铭记这位为国奉献终生的民族英雄。

---

01 将门世家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之家,这样的家庭背景从小便激发了他胸怀远大志向的决心。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原本居住于山东东牟,因元末战乱举家迁往濠州定远。后来,戚祥投身朱元璋麾下,随明太祖征战南北,最终在云南战场英勇牺牲。朱元璋称帝后,对戚祥战死沙场的功绩不曾忘怀,封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并授予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职位。从此,戚家世代扎根登州。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性格坚毅、好学且颇具军事才能,曾任大宁都指挥使等职务。戚继光是父亲年近五十六岁才得的儿子,备受期待,教养尤为严格。作为将门之后,戚继光从小习武不辍,同时注重文学与经史的学习,他所写文章曾获私塾老师高度赞赏。私塾老师对戚景通说:“你的儿子必能光耀门楣。”从此,戚景通亲自为儿子取名“继光”,寓意继承祖业、光大门庭。

在家风熏陶下,戚继光自幼立志远大。十三岁时,父亲问及他的志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成为卫青、岳飞那样的人物。”而戚继光确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份诺言。虽出将门之家,但家境清贫。十四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多病,家中时常饥寒交迫,甚至时有饭食不足。然而,他依然坚持钻研兵法,关注国家时局。十六岁时,参加乡试并考中武举人。

根据明朝规定,世袭官职每年必须按时赴京办理延期,否则视为放弃。1544年,父亲病重,召戚继光前来叮嘱:“如今国难当头,你志存高远,定有大展宏图之日。切记勿骄勿躁,要忠心报国,做个正直之人。”随后催促他赶往京城办理手续。孝顺的戚继光不忍离开病重父亲,父亲气愤斥责:“若你丢了这职位,前程无望!你是站高山看得远,还是在平地瞧得清?”最终,戚继光急忙赴京,回家时,父亲已逝世多日。

从此,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正式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职务,开启长达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虽世袭官职可让他安于现状,但他胸怀壮志,不满足于此。除日常公务外,他潜心研读兵书,立志追随卫青、岳飞的脚步,建功立业。

---

02 戚家军崛起

常言道:“国泰民安思贤相,国乱时更需良将。”戚继光生活的时代正值大明由盛转衰。嘉靖帝朱厚熜昏庸无道,为修建陵寝耗费巨资,上千万两白银均出自百姓血汗,民间戏谑称之为“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朝政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君王如此,朝廷大臣自然难逃颓势。

内忧外患并存。十五世纪下半叶,东瀛海盗远渡重洋,侵扰浙江、福建等沿海。因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这些海盗被称为倭寇。倭寇兵力从数百到万人不等,肆虐沿海百姓,民不聊生。嘉靖帝懒政,朝廷军队屡战屡败,朝中多官员头痛不已。

如此乱局,正是戚继光施展抱负的机会。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专责山东沿海防御。上任后,他迅速整顿军纪,打造纪律严明、作战力强的军队,使防务迅速稳固。两年后,他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事,负责宁波、绍兴一带抗倭,战功显赫,获总督胡宗宪赏识,被提拔为参将。

29岁时,戚继光任参将不久,浙江慈溪县遭遇800倭寇入侵,明军虽万人却接连溃败。戚继光当机立断,拔剑高喊“后退者斩”,当场斩杀两名逃兵,振奋军心。眼见大势不妙,他登高射箭,连中三名倭寇首领,令倭寇停攻。借机重新整军,终于击退敌军。

这场战斗让戚继光认识到明军腐败不堪,亟需改革。他向胡宗宪递交训练新兵的报告,但被无视。第二次递交仍被弃置一旁,胡宗宪讥讽:“若浙江人能练兵,还轮得到你?”幸得幕僚劝说,胡宗宪破例给他3000人试训。

这支部队烂泥扶不上墙,有吸毒者、流氓、偷盗者和强抢民女者,纪律散漫。但戚继光毫不退缩,严格训练,令士兵们苦不堪言。一个月后,岑巷之战爆发,在胡宗宪指挥下,戚继光带领训练有素的军队出战,战斗力显著提升,攻破倭寇重要据点。

戚继光满意此成效,第三次向胡宗宪请求重新招募和训练士兵,且要求从零开始。胡宗宪认可,予以支持。戚继光分三步建军:一是设立营帐,备齐物资;二是严选士兵,要求出身良好,体格强健,武艺扎实,淘汰地痞流氓与败军老兵;三是刻苦训练,甚至对自己的亲弟弟也毫不手软。弟弟曾抱怨他不近人情,戚继光答道:“慈不掌兵,战场上倭寇可不会心软。”

他不仅重视个体训练,更注重团队协作,创制“鸳鸯阵”,令倭寇闻风丧胆,还研究八卦阵法。数月间,他打造出一支精锐铁军。经胡宗宪批准,兵力扩增至7000人。

此后,戚继光率军辗转东南沿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倭寇闻风丧胆,百姓称之“戚家军”。当时宰相张居正赞道:“有戚继光练兵,何惧倭寇?”有了张居正支持,戚继光抗倭更为顺利。

从嘉靖四十年到隆庆二年,戚继光坚守沿海,扫除倭患。随着东南海域平静,北方边疆风起云涌,元朝遗裔趁明朝内乱,南下骚扰,攻至喜峰口、居庸关。危机之下,朝廷命戚继光调防北方。

隆庆二年,戚继光晋升都指挥使、总兵官,率戚家军精锐两万北上,修筑长城、烽火台,加强训练,严防死守。蒙古人见明军坚壁清野,南下计划落空。如今北京和山海关的长城,多为戚继光所筑。

无论东南抗倭,还是北方御敌,戚继光皆倾尽心力,声名鹊起,朝廷刮目相看。他不仅实现理想,成为卫青、岳飞般的民族英雄,还受封太子太保、左都督,位极人臣。人生巅峰正盛,却因张居正去世,命运急转直下。

---

03 悲凉结局

戚继光虽然较为幸运,未遭岳飞、袁崇焕般惨死,但他的晚年依然凄惨。万历十年,名相张居正去世。张居正死后,自己险遭开棺焚尸,家人纷纷被流放或自尽。作为张居正提携的重臣,戚继光自然成为万历帝打击对象。

万历帝年轻即位,对掌权的张居正极度怨恨。虽为师长,万历帝自幼畏惧他。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帝饮酒庆祝,整整睡了两天。随即在群臣弹劾下,抄没张家财产,流放家属,废止张正新政。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官员多被贬谪、排挤,戚继光首当其冲。

很快,戚继光连遭降职,察觉大势已去,遂称病辞官,归乡养病。彼时他尚未满六十。归乡后,生活依旧艰难,万历帝继续利用大臣攻击他,指责戚家军只是几场胜利的偶然,沽名钓誉。戚继光明知这是皇帝之意,无法辩驳,心中郁结难平,常借酒消愁。

万历十五年,戚继光辞世,临终时口中含糊不清,似在诉说朝廷对他的不公和心中愤懑。家人再探时,发现他已僵硬。

按照大明祖制,立有大功者可世袭俸禄,但戚继光儿子仍仅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世袭职务,戚继光本人取得的爵位却被一律废除。戚继光为国抗倭奉献数十载,最终家族又回到了起点。

不得不说,万历帝对戚继光确实寡恩,但像戚继光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相关内容

马来西亚旅游公证认证需要什...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兴冲冲地规划好了马来西亚之旅,预订了梦幻的...
2025-09-22 17:00:24
大美北京|什刹海文化旅游推...
9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文旅局获悉,以“畅游魅力西城 浸...
2025-09-22 16:59:03
丹东银行行长于晓宇任职资格...
中国网财经9月22日讯 今日,辽宁金融监管局公布批复显示,核准于晓...
2025-09-22 16:55:19
原创 ...
在很多人的眼里,有房有车是他们人生奋斗的目标,更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2025-09-22 16:54:58
德国展览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
最近看了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发布的2025-2026行业趋势...
2025-09-22 16:52:03
原创 ...
黄金一公布,老特立马“想聊天”了? 9月7日,中国央行丢出一颗“金...
2025-09-22 16:50:54
超强台风“桦加沙”杀到!香...
据凤凰卫视报道,超强台风“桦加沙”不断靠近,香港天文台在9月22日...
2025-09-22 16:49:07
原创 ...
近日,赛车场上可谓是星光熠熠,热闹非凡。韩东君晒出了和王一博、许魏...
2025-09-22 16:47:40
选择滑雪场闸机时最应该考虑...
在选择滑雪场闸机时,众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系统的耐用性与环境适...
2025-09-22 16:47:32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带领大军南征时,刘表的次子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导下,决定投降曹操。在这...
原创 朱...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聪慧卓绝的人物,其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传说中,...
原创 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期待为您带来更加舒适和丰富的阅...
原创 彭... 1948年3月1日下午,在我军总攻的猛烈压力下,蒋军整编二十九军在瓦子街地区面临覆灭的绝境。军长刘戡...
原创 琅... 在《琅琊榜》这部史诗般的叙事中,有一段被许多人忽视的悲剧——那就是赤焰军的沉痛命运。这支精锐部队曾是...
原创 隋... 贞观二年,朔方城头的守军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唐军胆战心惊。城楼上,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男人正对着突厥使者...
原创 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我们的文字能带给您愉悦的...
原创 突... 9月25日的WTT中国大满贯赛即将拉开大幕,而在经历了此前假期之后,中国国乒的球员也是回到了北京开始...
体育场馆冰球场围栏:安全、功能... 在体育场馆的冰球赛场上,围栏不仅是保障运动员与观众安全的核心设施,更是提升场地专业性与观赛体验的关键...
原创 丁... 1982年,丁盛被安排到南昌居住,然而由于身体不适,他仅过了几个月便又迁回南京生活,这是因为身边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