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年代,戴笠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是军统的最高头目,领导着数万特工,不论是政府高层的官员,还是普通的百姓,都对他心生畏惧,谈及其名字无不感到战栗。然而,就这样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头目,却在香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被当地警察关押了整整三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一切要追溯到1935年发生的“刺汪案”。1935年11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正在与一群政府官员合影时,突然遭遇了袭击,身中三枪。汪精卫身处警卫森严的大会现场,竟然会被刺杀,这无疑让蒋介石震怒。得知此事后,蒋介石立刻命令戴笠立刻展开调查,查出幕后黑手。
戴笠知晓此事后,迅速派遣特工开始调查。经过一番搜查,终于揭开了“刺汪案”的幕后主使竟然是著名的斧头帮帮主王亚樵。戴笠听闻王亚樵的名字,早已心生忌惮。王亚樵作为一名让许多人闻风丧胆的黑帮头目,即使是戴笠这样有着强大权力的人物,也不得不对他保持警惕。然而,在蒋介石的逼迫下,戴笠只能硬着头皮,决定亲自去捕捉王亚樵。
王亚樵虽然一向大胆无畏,但在这种风头最劲的时候,还是决定暂时避避风头,偷偷前往香港藏匿起来。那个时期,香港正是反蒋势力的聚集地,李济深、陈铭枢等人都在此活动。他们得知王亚樵躲藏在此地后,立刻与香港总督葛洪亮取得了联系,要求他尽力保护王亚樵。于是,保护王亚樵的任务落到了香港警务处处长亨利·勃朗的肩上。
勃朗早有耳闻,知道戴笠乃是个专门搞暗杀的特务头目。自从军统在香港频繁进行绑架与暗杀行动,勃朗就开始对戴笠心生不满,甚至有了教训他的想法。当戴笠一到香港时,勃朗立刻将其列为重点监视对象。
戴笠抵达香港时,随身带着一个皮箱,里面藏有两把手枪。正当他下船时,发现码头上站满了警察在检查行李。于是,他迅速与副官交换了皮箱,因为携带枪支入境是违法的。巧妙的交换让戴笠顺利过了海关,而副官则因携带枪支被扣留。戴笠松了口气,心想这下应该没问题了,然而,正当他准备离开时,一名警官突然走了过来,要求他出示证件。
这名警官看了他的证件后,笑着说道:“哦,原来是戴先生,久仰大名!我是亨利·勃朗,香港警务处处长,戴先生第一次来香港,我应该好好接待一下您。”戴笠心里隐约有些不安,但他心想着,勃朗不过是一个地方警官,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况且,他身上携带的只是副官的皮箱,里面全是日常用品,根本无需担心,于是便随勃朗一同前往警务处。
刚坐下不久,两个警察便走进来,表示要检查他的皮箱。勃朗在旁边解释道:“戴先生,这是例行检查,您放心,只要没有危险物品,我们绝不会为难。”戴笠虽然心里有些愤怒,但毕竟是人家的地盘,自己也不能完全不配合。于是,他把皮箱交给了两名警察。
经过检查后,警察表示皮箱内没有任何危险物品。戴笠松了口气,然而勃朗却露出了微笑,示意继续带进来另一个皮箱。戴笠看到这一幕,顿时心头一紧——那正是自己刚才交换过的皮箱!
尽管心里惊慌,戴笠依然强作镇定,心里暗想,只要没人能证明这只皮箱是自己的,反正只有他和副官知道真相,自己绝不可能被查出问题。于是,当警察打开箱子,露出两把手枪时,戴笠故作惊讶地问道:“这是谁的皮箱?竟敢带着枪支,实在是太大胆了!”
勃朗淡然一笑,反问道:“戴先生难道连自己的皮箱都认不出来了吗?”戴笠知道自己已无话可说,只得继续维持镇定,答道:“勃朗先生这是在开玩笑,我的皮箱是刚才那个,您检查过了。这个皮箱与我无关。”
勃朗不紧不慢地拿出几张照片递给戴笠。戴笠接过一看,顿时傻眼了——这些照片正是他和副官换皮箱的整个过程。原来,勃朗早有准备,早在戴笠下船时,摄影师便在码头上拍下了他的一举一动。这一切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戴笠顿时无言以对。
没想到,自己深谙情报侦查的技巧,却在香港翻了船!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连蒋介石也得知了此事,立刻指示外交人员与英国政府交涉,要求尽快释放戴笠。经过几天的磋商,戴笠最终在香港监狱里度过了三天后,被无条件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