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虽然拥有一批顶尖的武将和谋士,但在刘备统帅下打的许多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蜀汉那些赫赫有名的将领和谋士,如五虎上将和卧龙诸葛亮,没有一个人动摇过对刘备的忠心,他们都是刘备最坚定的支持者,无论风雨都不曾背弃。
到了蜀汉后期,关羽以“水淹七军”展现出无比的勇猛,然而东吴的吕蒙通过白衣渡江,悄然夺取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荆州的失守对蜀汉来说是沉重的打击,紧接着关羽阵亡,五虎上将纷纷相继去世。最终,刘备也在公元223年,为了给关羽等兄弟报仇,亲自率军攻打江东“鼠辈”失败后,于白帝城因病去世,享年63岁。
这一连串的失败,特别是失去了荆州,使得诸葛亮辛苦筹划的《隆中对》战略彻底破产。刘备临终前将蜀汉重权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接过重任后,亲力亲为地辅佐后主刘禅。刘禅作为“扶不起的阿斗”,能力有限,诸葛亮为此付出了更多心血。
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基业,帮助刘禅稳固政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出师表》。这篇表文成为刘禅执政时期的重要指南,诸葛亮的用人理念和治国风格对蜀汉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惜的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只能无助地面对缺乏继承之人的困境,眼睁睁看着《出师表》没有续篇。
后来刘禅对蜀汉的政治日渐冷淡,甚至乐不思蜀,令人哭笑不得。不过退一步说,刘禅确实完成了诸葛亮交代的最基本使命——活着保住蜀汉的延续。若诸葛亮仍在世,他一定会献计献策助刘禅,但遗憾的是,诸葛亮早在北伐之前就预见了失败的结局,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
为何诸葛亮仍一意孤行北伐?为何在“街亭之战”中败给马谡?这场战役折射出三国时期复杂的谋略较量,也能通过当时对手司马懿的评价一窥究竟。
北伐之初,诸葛亮接连失利。此时刘备、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已相继去世,蜀汉缺乏有力的统帅,士气大降。蜀汉的国力也已濒临枯竭。与此同时,曹魏正忙于对付占据江东的东吴,因而对蜀汉的防守有所松懈。
诸葛亮看准这一时机,立即发动北伐,初期战果显著。魏军因分兵东线,无力全力抵抗,蜀军一度势如破竹,若能持续推进,甚至有可能将陇右地区纳入蜀汉版图。但魏军随后调集重兵支援,试图围歼诸葛亮部队。
诸葛亮则早有准备,在街亭布下埋伏,计划截击魏军主力,继续稳固陇右。然而,守街亭的是诸葛亮派遣的马谡和王平。虽然马谡才华横溢,被诸葛亮视为下一代谋士,但他在战场上的自负却成了致命弱点。
马谡拒绝听从诸葛亮及副将王平的劝告,固执地选择在山上扎营屯兵,试图奇袭来袭的魏军。但这一策略未能奏效,反而导致魏军在司马懿指挥下几乎全歼马谡军,马谡被迫仓皇撤退,街亭失守。失去街亭后,诸葛亮不得不放弃陇右,北伐大势逆转,首次北伐彻底失败。
很多人将这场失败归咎于马谡,认为他虽有才华但骄傲自大,不堪大任,若他采纳当道下寨的建议,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有人评价这次战役是诸葛亮北伐中最严重的失败。
至于当时的对手司马懿,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尤为耐人寻味。司马懿在派遣儿子司马昭侦察街亭军情后,听闻街亭已有蜀军严密防守,不禁感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显然,他对能否迅速攻破街亭心存疑虑。
然而,随即司马昭带回了“特大喜讯”——马谡将兵力全部屯于山上,没有在当道下寨布防。司马懿听后大喜,亲自前往核实后称赞:“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凭借这一失误,司马懿成功扭转战局,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告终。
司马懿认为,如果马谡当时选择合理防守,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或许能开个好头,胜负难料。
这段历史和战争,被《三国演义》细致描绘,成为蜀汉重要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