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今后持续为您推送更多类似内容,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昭明
编辑|昭明
1941年6月22日,百万德军突然发动对苏联的大规模入侵。与此同时,德国方面不断催促其东方盟友日本也加入战局,共同对苏联发起攻击。毕竟,双方在战争伊始就已密谋分割世界的蓝图。
不过,德军与日军联手进攻苏联的计划,直到1945年才算“真正”实现。然而,他们一旦见面,竟然爆发了冲突!
德军和日军无疑是当时全球战力最顶尖的军队。
在欧洲战场,德军发动苏联攻势之前,势如破竹:先后迅速占领波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随后令被誉为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迅速崩溃投降。无论走到哪里,德军攻势几乎所向披靡。
在东方战场,日军先是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相继控制了我国中东部大部分重要城市。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推进同样难逢敌手。
二者皆为法西斯国家,怀揣野心勃勃的扩张梦,目标一致:瓜分世界。而下一步的战略则是东西夹击苏联,一旦苏联倒下,整个欧亚大陆几乎将成为德日两国的势力范围。
因此,双方高层就共同出兵苏联的方案展开了反复讨论,并达成了协议。可是,德军大举进攻苏联时,却发现东边的日本军队毫无动静。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自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将苏联视作远东最大的威胁。早在沙皇时代,日俄两国就在我国土地上爆发过战争,当时日本甚至取得了胜利。
此后,日本积极扩张在东北的势力,不断蚕食苏联的地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并以此为基础开始策划入侵苏联。
然而,在随后的诺门坎战役中,准备充分的关东军却惨遭苏军重创。这场惨败让日军彻底打消了北上进攻的念头。
当得知德军已向苏联发起猛烈攻势,并连连获胜后,日本方面一度重燃进攻苏联的热情。1941年,关东军甚至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为可能的北上做好准备。
但最终,日军还是没敢迈出这一步。原因在于,驻扎远东的50万苏联军队并未调往西线,而实力对比显示,日军难以在对苏联的进攻中获得胜利。
正因为日军没有如约进攻,苏联得以集中主力应对德军,减轻了来自东线的压力。此举令德国极为恼火,多次向日本发电报施压,双方虽维持着盟友关系,但心底里谁都看不起谁。
实际上,这种互相轻视的情绪早在战争初期就已显露。
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派遣军事观察团前去考察,见识日军惨败后,德国顾问在汇报中直接指出,日军军事思想过于陈旧,战术执行机械呆板。
以坦克运用为例,德国顾问无法理解为何日军让步兵去掩护坦克推进,这种做法显得颠倒了战术本末。且日军坦克数量极少。
德国顾问认为,日军作战水平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阶段,言语中充满轻蔑。
日军同样对德军抱有不屑。在闪击波兰期间,日本派遣顾问前往观摩,战后总结指出:
“德国装甲部队战斗力强悍,能独立作战,堪比皇军;但步兵素质低下,缺乏士气,战斗时表现怯懦,远不如皇军英勇善战。”
在日本顾问看来,德军缺少日军特有的英勇冲锋和武士道精神。
如今很多人认为,凭借强大实力德军理应轻松碾压日军,但在当时,双方各有所长,日军的战斗力绝非外界所认为的那么薄弱。
然而,不论如何,因日军中后期未能北上攻苏,且德军也难以在苏联长期对峙中占优势,致使二战结束前德日联手攻苏的计划彻底失败。
不过,这个想法却在战后“实现”了,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后,迅速将主力转向盘踞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为了最大化利益,继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后,苏军果断出兵东北。
结果早已注定,被誉为日军精锐的关东军面对苏军钢铁洪流节节败退,不久便全部投降。约60万日军俘虏被押往苏联西伯利亚进行改造,与此前送到那里的德国战俘“汇合”。
面对法西斯战犯,苏联毫不手软,实行最严厉的监管。每天不仅强制劳动,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需自理。
而西伯利亚的恶劣环境导致大量俘虏在改造过程中丧生。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身处同一战俘营,德军与日军依旧互相轻视,时常爆发冲突。德国人个头高大,瞧不起身材矮小的日本人,认为日本人的懦弱才导致了德军的失败;而日本俘虏也毫不示弱,双方可谓冤家路窄。
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近80年,德国正视昔日罪行,频频道歉;反观日本,军国主义余韵仍未消散,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位邻居,绝不能给他们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当然,关于当年德军与日军的实力对比,至今仍有不同声音。那么在你看来,双方到底谁更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