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毛主席途经河南安阳时,特意抽时间去参观了“袁林”。
那么,“袁林”究竟是什么呢?它是袁世凯的陵园,自袁世凯去世后便安葬于此。
原本,袁家人希望称之为“袁陵”,但当时的国家元首徐世昌认为不妥。因为“陵”一词是帝王专用的称号,而袁世凯恰恰是因为妄图称帝失败而早逝。若称为“袁陵”,无疑会激起民众更强烈的反感和愤怒。于是,最终改成了“袁林”,名称虽改,但寓意相近。
这座“袁林”坐落于河南安阳洹水北岸,占地面积庞大,约有九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既庄严又壮观,气势宏伟。
因此,当毛主席经过安阳时,便表达了想要亲自前去瞻仰这座袁林的愿望。
然而,安阳的地方领导却表示,袁世凯是个反革命分子,生前干了许多坏事,死后却还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当地有意将袁林拆除。
对此,毛主席并未赞同,而是明确表示:“不要拆,要好好保护,把它当作反面教材来用!”
事实上,就在前一天,毛主席路过河南汤阴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汤阴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乡,毛主席对岳飞非常敬仰,特意提出要去参观岳飞庙。
车站旁有一座小亭,里面立着一块碑,碑文题为《岳忠武王故里》。毛主席走过去细读碑文。
读罢,他发现碑文下方被凿去了一大片内容,便询问当地人那部分内容是什么。
当地领导答道,那是立碑的八位署名者的名字。
毛主席更加好奇,问为何要将这些立碑者的名字凿掉?
领导解释道,这八个人被认为是汉奸,借立碑之名为自己洗白。后来人们不愿让他们的阴谋得逞,就把他们的名字抹去。
对此,毛主席摇头说道:“应该留下他们的名字,让后人看清这些汉奸是谁,作为反面典型,让他们名声扫地。现在把名字去掉了,反而不利于教育。”
这正是毛主席对待反面人物的态度:不因仇恨而彻底抹杀历史,而是应当保存下来,成为后人警示和学习的活教材。
即使是他曾经的“老对手”蒋介石,毛主席也是采取同样的态度,称蒋介石是“最好的教员”。
有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告诉大家:“在国内来说,蒋介石是最好的教员。我们对他不服气,他用机关枪、大炮、飞机来‘教训’我们。还有帝国主义这位教员,也教育了我们全中国六亿人民。一百多年来,几个帝国主义强国对中国的压迫,教育了我们很多东西。因此,坏事也有教育和借鉴的作用。”
甚至对曾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毛主席也没有一味地谴责,而是表达了一种“感谢”的态度。
例如,毛主席在接见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时说道:“你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感谢你们。正是你们发动了这场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让四分五裂的中华民族团结了起来。所以,我们应当感谢你们。”
不少人断章取义,认为这是毛主席说错了话。毕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伤痛,怎么可能去“感谢”侵略者呢?
实际上,毛主席的意思是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日本侵华固然是罪恶行径,但也正是这场战争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使分裂的民族凝聚成一股力量,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点必须肯定。
毛主席早在1938年就指出:“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上下形成了空前伟大的团结,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的大团结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体现了毛主席的辩证法思想:坏人固然可恨,但他们也有其积极意义——以反面教材的形式教育人民,唤醒沉睡者,这种效果是单靠正面宣传难以达到的。
因此,无论是对蒋介石、日本侵略者,还是袁世凯和宋朝的汉奸,毛主席都持同样的态度:不应回避或抹杀反面人物,而应妥善保护他们的历史遗迹,作为反面教材,时刻提醒我们警惕历史教训,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资料来源:《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的幽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