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华夏远古祖先,他创建的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帝传位给孙子颛顼,颛顼传位给侄子帝喾,帝喾传位给儿子挚,挚传位给弟弟尧。尧禅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尧、舜、禹以禅让制传承首领之位,共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被后世与黄帝尊为“上古四圣”。
一
传说尧非常简朴。古书说“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他住的是茅草芦苇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粗麻衣。
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人。四方部落首领商议时,有人提出让他儿子丹朱继承。尧说这小子品德不好,不能让他继任。有人提出让管水利的共工继承。尧仍然不同意,说他表里不一。有人提出了舜。尧考察后,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培养舜做接班人。这在历史上被美化为禅让。
尧舜留下“禅让”的美丽历史传说,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现了“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思想。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权授舜。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对这种天下为公的无私精神,孔子赞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
舜主宰天下之后,尧又活了28年,这说明尧是在精力旺盛时期把帝位传给舜的。尧真的愿意这样做吗?我们看到康熙执政60年,彻底干不动了才把大权松手,乾隆交出皇位后还要继续摄政,慈禧坚决要垂帘听政。纵观历史,没有一个人是主动交出手中权力的,这是人性。
《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汲冢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广弘明集》、《汲冢书》、《史通·疑古》、《括地志》、《竹书》等古籍都记载了类似说法。
舜当上天子后,将尧囚禁至死,尧的儿子丹朱被流放。这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那么,到底有没有过尧舜禅让?孟子对“禅让”这件事,说的模棱两可。万章问他:“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怀疑“禅让”之说。最早提出质疑的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继承帝位,是“臣弑君”。他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尧时代遗址,考古发现H3403灰坑里,4000年前,曾发生过激烈的暴力破坏和毁灭行为。三十余具扭曲的人骨与折断的玉钺,揭示尧被囚禁的历史。
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史记》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再问,“舜禹禅让”说又从何而来呢?近代学者认为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盂子接过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舜禹禅让”的故事。
关于舜禅位于禹,也让人怀疑。
有人认为,禹软禁了舜帝,授意各部族向他请命,禅得天子位。禹把舜流放到苍梧之野,舜死在了蛮荒瘴厉之地。唐代刘知几说舜是被禹赶到苍梧而死的。台湾柏杨分析:舜可能是被兵士押解前往;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追赶下盲目逃生,逃到了苍梧。《尚书》说,舜是“陟方乃死”。记载舜是巡狩方国的时候死的,他可能是在巡狩途中暴病而亡。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说舜崩苍梧,苍梧又名九嶷山。
三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其父鲧受尧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为舜所殛(殛,诛杀)。禹接过自己老爸未完成时事业继续治水。他吸取其父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用“导河积石”“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疏导方法,引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禹虚心听取意见,节俭自律。
《庄子·天下篇》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论语·泰伯篇》孔子语。
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舜看到禹的功绩卓著,便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他。
禹故作谦让表示要舜的儿子商均来继位,他自己则迁居阳城。但天下的部落、酋长、民众都不理会商均而去朝见禹。可见,禹当时是多么深得人心。在各部落的拥戴下,禹也就不再装模作样,正式继首领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他分封丹朱于唐,商均于虞。还铸了九个大鼎,代表九州万国,作为天下共主一统的象征。禹为了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在一次聚会上,诛杀了傲慢对他的防风氏,并下令暴尸三日。这件事表明,禹已不再仅仅是部落的首领,而是拥有之高威严的君王。从这里可以看到,禹在政治上很有一套。
四
当禹老的时候,人们推举伯益为他的继承人。但心怀私心的禹,早已暗中为自己的儿子启培植好各方面的势力,实权已掌握在启的手中。禹临终把王位传给了启,开始实行“世袭制”,国号夏,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宣布诞生。“公天下”就这样在禹爷们手中变成“私天下”了。
伯益为捍卫“禅让制”,召集东夷部族向启进攻早有防备的启,将伯益打败。另一个部族首领有扈氏站出来指责启,要求他把王位还给伯益。启又给有扈氏扣上了一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大帽子,发兵把有扈氏打败。氏族社会的最后防线坍塌。
自此,选贤任能的“公天下”彻底变成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津津乐道;而对由他开始的“世袭制”之大恶却视而不见。而正是这个“世袭制”,直接导致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腐败,给中华民族带来无穷灾难。这一制度的始作俑者——大禹,难辞其咎。
关于禅让制的说法,这是一团历史迷雾,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开。欲望是生命的本能,生命存在,它就存在,欲望是没有止尽的。权力是满足欲望最有效的手段。在权力面前,上下五千年没有几个人能抵制这个诱惑。五千年前如此,现在如此,五千年后依然会如此。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