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国号系列
1. 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有齐、燕、秦、魏、赵,却没有一个叫“韩”的?
2. 为什么强大的楚国,其国号在后世使用频率极低?
战国时期的诸多国号,往往成为了某个地域的象征。例如陕西简称“秦”,山西简称“晋”等等。由于这些地域和历史背景的深厚联系,战国时期的国号往往在后来的割据时代得到反复使用。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了为什么中国秦汉之后的国号没有一个是叫“韩”的。文章中,我列举了自汉朝以来,多个政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名保持一致,具体情况如下:
- 周:北周、武周、后周
- 齐:南朝齐、北齐、黄巢齐
- 楚:桓楚、林楚、马殷楚
- 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
- 赵:前赵、后赵
- 魏: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冉魏、李密西魏
- 梁:南朝梁、西梁、后梁
- 晋:西晋、东晋、后晋
- 秦:前秦、后秦、西秦
-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 吴:孙吴、南吴、张士诚吴、朱元璋吴,还有以吴越为国号的
- 蜀:前蜀、后蜀(蜀汉的国号为“汉”)
- 唐:唐朝、后唐、南唐
- 郑:王世充郑
这些例子中,虽然很多国号在历史中反复出现,但关于“楚”作为国号的例子却相对罕见。甚至可以说,在古代历史中,只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殷楚国使用了“楚”这个国号,而像张邦昌和桓玄所建立的楚国,并未被正史承认。因此,“楚”作为国号几乎没有被广泛采用。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强大的楚国,在后世的割据时代中,使用频率如此低呢?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楚国的命运悲惨,“楚”成为了凄惨的代名词
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然而,楚国大而不强,尤其是在后期,屡屡遭到秦国的欺骗与戏弄,最终陷入了绝境。楚怀王被秦国的张仪所诓骗,最终在秦国死于异乡,死不瞑目。楚人对此极为愤慨,他们自称“秦灭诸国,楚最无辜”,甚至喊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后来,楚国终于在项羽的领导下,成功灭秦。
然而,由于楚国的命运悲惨,“楚”这个字渐渐被赋予了悲苦与痛苦的含义。其实,“楚”一词最初是指一种生长在荆山上的丛生树木,后来逐渐变成了“荆”的代称,带有刺痛和不快的象征。楚国灭亡之后,\"楚\"字便多与痛楚、酸楚、凄楚等词汇关联,传递出一种悲凉与无奈的情感。由于历史上人们忌讳使用这些带有不吉利象征的字作为国号,即使是杨坚建立隋朝时,也改变了原先的“隋”字,因为“隋”意味着祭祀之后的残肉,不吉利。
因此,“楚”字代表的痛苦和凄惨,使得后世几乎没人再使用这个字作为国号。
二、楚地不利于割据
有人或许会反驳:“难道历史上真没有人以‘楚’为国号吗?”确实,五代十国时期的马殷楚国便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楚国。然而,这个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割据局势以北方为主。在割据的北方,许多政权选择了战国时期的国号,如关中地区的政权选用了“秦”,辽东地区选用了“燕”,河北地区则选择了“赵”或“魏”等。这些国号在后来的割据政权中屡见不鲜,形成了特定的区域特色。
然而,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战乱发生在南方,特别是南方的山川地理特征并不适合割据。相比之下,北方多为平原,适合统一和扩张。而南方的江汉地区,尤其是楚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难以形成长期的割据。因此,楚国即使在五代十国时期勉强出现,但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
在这一时期,南方的割据势力,通常选择了以“吴”或“蜀”为国号。即使历史上著名的陈友谅,也未选择“楚”作为国号,而是以“汉”为国号,试图恢复楚霸王的辉煌,但终究未能成功。最终,马殷所建立的楚国被南唐所灭,楚这个国号也随之消失。
三、割据南方的群雄更倾向于选择“吴”或“蜀”
历史上有许多南方的割据政权,但为什么这些政权没有使用“楚”这个国号呢?这主要与江南地区的文化认同和地理特征有关。尽管楚地广大,但江南实际上是战国时期才被楚国吞并的,且江南的文化与吴越有着深厚的联系。因此,后人对江南的称呼多为“吴”或“越”,而很少称之为“楚”。例如,杜甫的诗中提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清楚地指出,洞庭湖成为了吴地与楚地的分界线。
此外,孙权虽曾计划将都城迁至武昌,但最终未能实现。若其迁都成功,或许“楚”作为国号的可能性会更大,但他最终选择定都金陵,并以“吴”作为国号。后来的南唐政权,也定都金陵,继续沿用“吴”国号。可以看出,历史上占据江南的政权,大多偏向于使用“吴”而非“楚”作为国号。
总结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楚”作为国号的确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它几乎已经成为了不吉利的象征。这不仅源于楚国的悲惨命运,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楚国一度强大,但它最终的命运却让后世对“楚”字心生忌惮,难以再次使用。而“吴”、“蜀”等国号,在南方割据中则更加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