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时,许多人会联想到周朝,它的持续时间达867年。然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个朝代,却横跨了整整15个世纪,但其存在却未被史书所详尽记录。这个神秘的朝代便是虞朝,它是夏朝之前的一个古老政权。
提到上古帝王,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尧、舜与大禹。其中,大禹以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品德而闻名,他不仅是夏朝的开创者,更是夏朝的第一位君主。禹的前任舜,则是更早时期的统治者。《史记》中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这句话表明,虞舜不仅仅是个体的领袖,更象征着一种道德与政治的典范。根据历史资料,虞氏被认为是一个上古的部落或地方性的国家,虞朝则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是一个独立于夏朝之前的王朝,而圣王舜便是这一部落的最高领袖。在春秋时期,人们普遍认同虞朝曾存在于夏朝之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的缺失和后世典籍的加工,使得虞朝的历史逐渐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虞朝大约持续从公元前36世纪初到公元前21世纪初,总历时超过1500年。随着近现代对历史的考证与反思,许多历史学者把虞朝的记载从《史记》中剔除,进一步将夏朝之前的时代归为“神话传说时代”。由此看来,连中华民族的部分历史学者似乎也否定了虞朝的存在,学校教科书普遍将夏朝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尽管时代的变迁使得关于虞朝的记载几乎全然消失,但“唐虞”这一名词依然流传甚广。所谓的唐虞,指的就是陶唐王朝与虞朝的合称,而陶唐王朝则是由唐尧所建立的。郭沫若在其诗作《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中写道:“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而在《史记·汲郑列传》中,也曾提到过舜的治国理政与唐虞的盛况。诸如此类的文献,让我们对唐虞时代充满了神往与想象。
众所周知,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王,禹的崛起标志着虞朝的终结。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舜的登位并非其主动选择,而是由于权臣大禹的推动,最终导致舜被流放至遥远的他乡,传说他最终死于流放之地。所谓的舜禅让给大禹的故事,很可能是墨家为了宣扬更为理想的禅让思想而加以修饰的。既然遭到流放,舜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而大禹为了确立自己开创的夏朝的正统地位,自然也不希望前朝虞朝的记载存在于史书中,因此虞朝的历史几乎不为人知。
夏朝建立后,虞氏的后裔被迫流散,虞舜之子商均被封于现代河南商丘的虞城县,创建了虞国。成语“唇亡齿寒”就是源于晋献公率军借道灭亡虢国的历史事件,而这一过程中,虞国也遭到了毁灭。如今,虞国的遗址大致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夏县和平陆北一带。
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也有记载:“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这里提到的三后指的就是虞、夏、商,而这三个朝代在历史上都是各具独立性与重要性的。因此,虞朝的确曾存在的理由也显而易见。之所以未被列入主流历史,很可能是源于儒家提出的周代“尊贤不过二代”的思想影响。
由于商朝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最早被发现的文字,而关于虞朝与夏朝的文字记录仍未有实质性证据,因此,夏朝的历史尚未得到完全的确认,而虞朝何时能获得正式承认,也依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