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位资历极其深厚的将军,他的经历在整个军界几乎无人能及。即使放眼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罕有能与之匹敌者。
那么,这位将军的资历究竟有多深厚呢?他曾经参加过同盟会发起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且是负责炸弹的队长!甚至比他年长五岁的蒋介石,当年在粤军时期对他都极为敬重。
在北伐战争期间,他是叶挺同志的直接上级。在我党尚未开始武装斗争之前,他就已经成为共产党党员,且当时正担任国民党主力部队少将参谋长一职。
新中国成立后,他是唯一一位领取元帅待遇工资的将军。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老将军在革命时期竟然拥有两位相敬如宾的娇妻。
那么,这位传奇将军究竟是谁?他的革命经历到底有多么惊心动魄?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将军,正是开国大将张云逸。因其军衔资历极老,以下文章中尊称他为“张大将”。
张大将于1892年出生于海南文昌,比毛主席(1893年生)年长一岁,较蒋介石(1887年生)则年轻五岁。
年仅16岁时,张大将进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深感清末社会的黑暗腐败,遂毅然加入同盟会。1910年,他仅18岁便参加了广州新军的起义。
1911年,19岁的他又投身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中,他不仅是一名敢死队队员,更是负责开路的炸弹队队长。
4月27日那天,他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激战数小时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军被迫分散撤退。张大将与几名战友藏身于一户民宅。
翌日清晨,他借买菜之名外出侦察清军动向,寻机突围。未料回到藏身地时,发现清军已占据房屋,战友全部壮烈牺牲。
此次牺牲的志士共72人,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晚年张大将感慨若非当日阴差阳错,他本应是第73位烈士。
辛亥革命胜利后,张大将在粤军任职。到1924年时,他已是孙中山老战友许崇智麾下的旅长。粤系大佬陈济棠是他的同学,张发奎则是其老部下。彼时蒋介石因非广东人,多次被挤出粤军,甚至反复辞职。
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张大将在福建遇到一位国民党旅长。旅长酒后吹嘘自己是蒋介石的学生,张大将则淡淡回应:“我和他已有几十年未见,他还好吗?当初他是跟我一起在许崇智麾下共事。”这让旅长立刻噤声。
在粤军服役时,张大将曾患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便,回家调养。刚入门便见一年轻女子正在做饭,惊讶之余问夫人王碧珍:“这女子是谁?”
原来,张大将与夫人感情深厚,但夫人仅生一女,长久无子嗣,心有愧疚。一次逛街时,她在理发店认识一位19岁、聪慧贤淑的年轻女子韩碧,了解到她自幼孤苦,遂提议让她做张大将的小妾。
韩碧虽惊讶,但渐觉这位“姐姐”真诚体贴,自己亦渴望依靠,便答应了。可张大将长期在外,如何成婚呢?
王碧珍果断表示自己是丈夫的主,先过门再说。结婚当天,张大将7岁的女儿抱着大公鸡象征新郎,牵着新娘一同拜天地。
得知此事后,张大将哭笑不得,说道:“这真是胡闹!”两位夫人则哭成一团,王碧珍表示这是为给张家留后,韩碧则以为将军要悔婚。
张大将心有顾虑,身为军人,若战死沙场,如何对得起年轻的韩碧?二房因此深受感动,认定他值得托付终身。
后来,张大将也认同不能让韩碧孤苦伶仃,养病期间韩碧细心照料,两人感情逐渐加深。病愈后,张大将告别两位夫人重返前线,家庭开始聚少离多。
1925年,33岁的张大将率部两次东征,战绩卓著。
1926年北伐前夕,他已是以桂系为主的第四军25师少将参谋长,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即隶属此军。北伐胜利后,11月,张大将在武汉秘密加入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儿子曾问:“当初为何入党?”
张大将答道:“你不了解那时社会黑暗。我入党时已34岁,官职高,薪资丰厚,但我就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
没错,张大将年轻时为推翻满清腐朽统治奋不顾身,经历民国军阀混战后,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平等理想。
众所周知,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毛主席痛惜不已。卢德铭带出的二方面军警卫团是起义骨干,而其司令是张发奎,推荐卢德铭团长的正是张大将。张发奎当时也乐于支持老领导。
南昌起义中,贺龙部队占一半主力,其余一半则是张大将的第四军25师。在他的掩护支持下,这支劲旅奋勇杀向南昌。
我党早期三大起义中,张大将贡献了两次主力部队,因此被誉为我军的鼻祖,绝非奉承。
1929年,张大将在国民党内部担任桂系军官教导总队长及警备4大队长。蒋桂战争混乱时,他暗中打开军械库,缴获五千多支步枪、大炮、电台及弹药。
12月初,他率部打响百色起义第一枪。众所周知,此起义由小平同志领导,起义后,张大将的部队改编为红7军主力,他任军长,小平任政委。
刘邓大军名声赫赫,但小平首次任政委时的搭档便是张大将。
随后,两人共同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覆盖20多个县,百万人口。
1931年1月,红7军奉命北上,历时半年,转战千余公里,最终与中央红军会师,史称“小长征”。
行军中,张大将豁达乐观,和战士同吃同住,每次宿营必去炊事班帮忙烧柴做饭,战士们亲切称他“老火头军”。
一次行军见一伤员跛行,张大将上前搀扶,伤员惊恐,解释因伤无法在老乡家安置,偷偷跟随行军。张大将严肃命令:“伤员不能丢!”这句话激励全军奋勇向前。
张大将以爱兵如兄弟著称,坚守“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
抵达中央根据地后,他任中革军委、红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1933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红军数十万将士中仅166人获此殊荣。
长征途中,张大将协助刘伯承总参谋长制定战略。1935年1月,抵达乌江前,他亲率部勘察渡口,架设浮桥,确保部队顺利过河攻取遵义。
晚年回忆称:“我一生有两件骄傲事,一是带红7军完成小长征,二是跟随毛主席完成大长征。”
国共二次合作后,毛主席任命张大将负责国民党统战工作,首要成就是促成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新四军成立后,谁担任军长?张大将力荐老同学、北伐战友叶挺,亲赴澳门劝说。叶挺回忆称,见张云逸时如久旱逢甘霖。
抗战初期,张大将在桂系、粤系、川系国民党势力中周旋斡旋,为抗日统一战线奠基立下汗马功劳。毛主席曾言:“我党能和国民党将领说上话的,张云逸是其中一位。”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南昌成立,张大将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此后便有他“怼”国民党旅长的轶事。
1938年9月,中共中央指示张大将率数营进军安徽中部,开拓华北根据地。
1940年3月,国民党江苏主席韩德勤调动8个团袭击新四军后方,张大将仅带一团兵力在半塔战役鏖战7天,成功阻敌前进。陈毅称赞:“有了半塔战役,后面郭村黄桥才能胜利。”
抗战艰难时,张大将关心前线将士,曾提议为部队办烟厂。供给部调查后,与当地烟厂合资成立“新群公司”,推出“飞马”牌香烟,成为上海知名品牌。
张大将在工作上严苛,曾要求部下电文必须明确具体,不得含糊其辞。
皖南事变后,陈毅回延安,张大将代理新四军军长职务,但以副军长名义发布命令。
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从事参谋和后勤工作。淮海战役中,他组织数百万前民工和巨量粮食,解决陈毅后勤问题。
因忙于工作,他对家庭关注减少。抗战期间,张大大的夫人因日军轰炸殒命,二夫人韩碧精神状况恶化,患上难治的精神疾病,令张大将忧心如焚。
1955年,因卓越贡献,张云逸被授大将军衔,毛主席特批享受元帅待遇。
当时他已六十余岁,体弱多病,二夫人韩碧精神状况也严重。
1937年大夫人去世后,张大将将韩碧和儿子接来身边,组织也为韩碧安排工作。
1944年韩碧生下一女,惜女儿一岁半时病逝,打击巨大,加上战争残酷,韩碧精神失常,直到1946年方有所好转。
建国后,韩碧因更年期精神复发。有次战友赴家中用餐,她情绪骤变,掀桌而去,场面一度尴尬。
工作人员建议送医院治疗,张大将却说:“她跟我受苦多年,送走她反而更伤她心。”于是将她留在身边。
闲暇时,他陪夫人散步海边,细心照料,儿孙常来陪伴。医生对症治疗下,1956年韩碧奇迹康复,重穿军装回总参,后任生活秘书,夫妻恩爱如初。
1974年11月19日,张大将离世,传奇一生画上句号。十年后,韩碧安详辞世,临终呼唤丈夫名字,感动在场所有人。
谨以此文献给为中国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张云逸大将及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