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立后,迫切需要重建因长期战乱而破碎的社会秩序,孝道因此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在政治需求和经济繁荣的双重推动下,孝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鲜明地体现出“将孝转化为忠诚”的时代特色。官员普遍认可“养亲不择禄”的理念,如何调和为官职责与孝亲责任之间的矛盾,成为宋代君臣们亟需面对的难题。统治者秉承“天子为民父母”的理念,积极参与侍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在具体操作层面,侍养制度紧密融入政治生活,常成为上级官员或统治者拒绝官员申请的理由之一。因官场斗争和党派纷争而受到影响的官员,往往借侍养之名规避争斗、减轻惩罚,甚至部分官员将侍养当作攻击政敌的工具。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官员们则不得不停顿侍养事务。
受孝文化影响的侍养制度,对宋朝社会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负面影响,本文将在结尾部分作简要探讨。
宋代的侍养制度根基深厚。首先,宋代孝文化体现了“将孝转为忠”的思想。宋朝统治者用孝来稳固社会秩序,强调孝道的教化功能,大力推崇崇孝文献,使《孝经》的地位更加显著。士大夫们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道德建设,积极阐释《孝经》的精神。“忠”曾是中原文化核心,但因前朝臣弑君事件,忠文化地位受损,宋代遂以孝取而代之,这成为当时孝文化的一大时代特征。
其次,“养亲不择禄”的观念逐渐成为宋代士人共识。为了给长辈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许多读书人选择出仕任职。即便官职调派未必理想,赡养父母的经济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赴任。比如真宗时期,石延年被任命为三班奉职时一度拒绝上任,张知白劝他说“母老岂可择禄”,最终石延年选择履职。他的态度转变正是出于养亲的考虑。
最后,宋代继承并发扬了“天子为民父母”的思想,成为皇帝治理的基本准则。《尚书·洪范》记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强调天子须爱护百姓,这成为其统治合法性的核心。作为最高统治者,天子自视为“民父母”,要求臣民孝顺,强化教化以稳定统治秩序。简言之,强化统治秩序是宋代君臣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关于宋代侍养政策的制定,文官与武官的侍养规定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对侍养制度进行细化,针对京朝官、选人、统兵官、武选官、蕃官、犯官等不同身份制定专属的侍养政策。
宋代文官分为朝官、京官、选人三个等级,其中京朝官是文臣晋升的高级阶层,担负重要职责,离任或调任成为人事变动的关键。统治者尤为重视军职,将军官任命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缘边主兵官侍养需“具奏听旨”,并由皇帝决定是否批准。
对侍养官员的限制主要表现在朝参赴选和官员交往方面。朝参限制规定官员申请侍养后,必须经过一定年限才能再次参加朝会和选拔,确保官员能够安心照料长辈,保障侍养政策落到实处。官员交往同样受限,禁止随意会见宾客,侍养官员尤受严格限制,与缘边主兵官交往者处罚更重,甚至面临“除名勒停”。
为了更好地赡养父母,宋代官员采取多样化的侍养方式,包括迎侍、便官侍养、闲官侍养、解官侍养等多种类型,官员可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并提出申请。
宋代官员的侍养制度深受当时政治生态影响。首先,官员个人素质影响侍养申请。才华出众的官员常遭挽留,惜才成为驳回申请的重要原因之一。神宗时,刘仲熊虽才干卓著,却因任职远离亲属,其侍养申请被拒,迫使他改由弟弟代为赡养亲属。
其次,统治者形象塑造对侍养申请有影响。皇帝掌握最高人事权,影响官员申请结果,多次拒绝谏官轻易离任,以保证谏官队伍稳定,维护皇帝明君形象和朝政稳定。
第三,政治斗争亦左右侍养申请。官员斗争和党派纷争时常让侍养成为逃避斗争的借口。如王安石变法期间,刘恕虽不支持新法,却敢公开批评,最终为避开政治打击,以“母老”为由申请侍养,后被派任南康库军酒职。
第四,战争时期如何赡养亲属是官员和统治者共同关切。以卞日华为例,咸平三年朝廷选拔谋士,卞日华因母亲年迈,申请解官回乡照顾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毅然选择投身报国,忠孝两全。
宋代侍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多轨运作和广泛覆盖。制度系统化,针对不同官员等级和职务设置多种申请流程,官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申请,保障政策惠及各类官吏。
侍养制度原因复杂且与政治密切相关。除老病为主因,官员斗争、党派冲突、战争均影响侍养申请。部分官员利用侍养满足私利。
方式多样,综合运用。宋代君臣总结前代经验,设计多种侍养类型,官员可自由选择申请,但审批受上级意志左右,不少申请被驳回。官员与统治者间不断调整侍养方式,形成制度特色。
宋代官员侍养制度积极方面在于助力官员安心赡养,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倡导孝道,维护社会秩序。负面来看,统治者将孝作为奖惩标准,导致孝行评价刻板,是否侍养成为考核重点。朝廷推崇下,社会出现极端孝行,如割肉哺亲、哀毁而亡等,损害孝文化健康,影响后世。
总体而言,宋朝吸取前代经验,创设了独具特色的侍养申请流程,完善已有侍养方式,允许官员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基本满足需求。侍养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皇权意志深刻影响落实。官员申请动机复杂,侍养亦成可利用之策。
宋代侍养制度通过具体规定和丰富形式极大便利了官员,使长辈得以安享晚年。制度根本服务于统治者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官员身教带动社会崇孝风尚,虽促进孝道发展,却也引发愚孝等极端现象。
当今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借鉴历史,我们应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养老文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的敬老养老》《宋代的养老与慈幼》《宋代的家庭与法律》《宋代孝文化研究》《简论宋代民间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