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名为中央大街。走在这条街上,仿佛穿越回百年之前,仍能感受到浓厚的欧式建筑风情。这条街不仅仅是建筑的遗存,更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变迁,见证了无数岁月的风霜,是哈尔滨独特魅力的象征。
清朝时期,哈尔滨还只是个未成形的城市。直到沙俄的进入,才开始奠定它的发展基础。1891年,俄国人对哈尔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从西伯利亚修建了铁路,直通海参崴,再通过绥芬河将这条线延伸到哈尔滨。随着这条铁路的开通,哈尔滨逐渐崭露头角。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人随之大批涌入哈尔滨。他们不仅在香坊建立气象站、设立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还陆续建设了教堂、学校、商行、银行、工厂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随着人数的增加,俄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人开始结为夫妻。这些中俄混血儿,因其聪明才智和英俊的外貌,在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二毛子”或“二毛子”的后代——“三毛子”。他们不仅能够流利地说俄语和汉语,身材健硕,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到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哈尔滨的俄国人已达到二十多万,哈尔滨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区,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
一
1897年,中东铁路建设开始的那一年,五个俄国哥萨克骑兵营进入了哈尔滨。他们驻扎在铁路沿线,司令部设在香坊。萨克金,一个15岁、拥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少年,成为了护路队的一员。几年后,沙皇发布上谕,允许驻军士兵选择是否留在中国。萨克金与许多同僚一样,选择了留下。
十月革命后,这些俄国侨民成为了苏联公民。虽然一些人选择离开,前往天津或上海,但萨克金依然决定留在哈尔滨。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生活变得艰难。俄国侨民纷纷回国,而萨克金选择与一位闯关东的山东姑娘结婚。在日本人统治下,他虽然常遭欺凌,但凭借祖传的烹饪技艺,他在日本军方司令部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生活得以维持。
1945年,萨克金年迈时得到了一个儿子,名叫拜江。他是一个典型的中俄混血儿,身上流淌着俄罗斯与中国的血液。拜江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19岁时,进入了哈尔滨轴承厂工作。拜江不仅精通中俄两种语言,还掌握了机械修理、汽车修理等多项技术,成为了工厂的重要技术骨干。
拜江与一位哈萨克族女孩结婚,并育有一子。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受到影响。尽管如此,他们的家庭依然充满温馨,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享受着温暖的日常。
二
拜江从小在哈尔滨长大,心中有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然而,他不止一次渴望回到俄罗斯的故土。对俄罗斯人来说,秋天的湛蓝天空和原始森林的静谧是他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于是,在1999年8月,拜江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回到了已经解体的哈萨克斯坦。
在哈萨克斯坦,拜江受到老邻居的热烈欢迎。经过一番交谈,一位朋友邀请他到自己的牧场工作。虽然牧场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凭借拜江的聪明才智和勤奋,他很快适应了工作,并受到了朋友们的高度评价。然而,拜江的儿子阿里汗却感到孤独和忧郁。由于只懂一些俄语,阿里汗在新的环境中难以融入,日渐感到困惑和压抑。
阿里汗曾经在哈尔滨的生活中,享受过与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日子。可如今,哈萨克斯坦的孤寂与中国热闹的生活相比,让他感到无法适应。他越来越思念哈尔滨,这座他已经视为故乡的城市,渴望回到熟悉的街道和朋友们的身边。
三
拜江看到儿子如此忧郁,决定带着全家返回哈尔滨。回到中国后,拜江受到了久别重逢的朋友们的热情欢迎。当天晚上,朋友们为拜江举行了一个温暖的聚会,而拜江也亲自下厨,做了家乡的茄子炖土豆,和儿子阿里汗一同分享这顿简单却充满情感的晚餐。
几个月后,拜江在南岗区开办了一个汽车修配厂。凭借精湛的技术,修配厂生意逐渐变得红火。而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汗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并在父亲的陪伴下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2001年,拜江的女儿前往英国深造,他的妻子陪同一起前往。家中只剩下父子二人,拜江更加关心和宠爱儿子阿里汗。阿里汗也顺利考入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四
有一天,阿里汗突然告诉父亲他不想继续上学了。这个决定让拜江感到极大的打击,因为他一直希望儿子能学有所成,找到自己的未来。拜江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沉默了很久,思考着儿子该如何在未来生活。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拜江心里一直琢磨着,如何让儿子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力更生。这一天早晨,父子俩在路上经过一个卖馅饼的小摊,阿里汗随口提到:“爸,这家馅饼不如你做的好吃,为什么还那么多人买?”
拜江听了儿子的话,灵光一闪,决定将自己祖传的俄式馅饼技艺传给儿子,让他从卖馅饼开始创业。阿里汗起初拒绝,但拜江坚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哪有什么丢人的,咱们一起做!”
五
为了让儿子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一事业中,拜江和阿里汗分工明确:儿子负责采购,他负责剁馅、拌馅。制作馅饼所需的设备、原材料,拜江都亲自教儿子如何挑选和配置。2003年4月,父子俩早早地起床,准备好一切后,骑着三轮车来到道里区的早市摆摊。
拜江制作的俄式馅饼在外形上与传统的中国馅饼有所不同,尤其是捏制的方法和炸制的技巧,使得馅饼外焦里嫩,口感独特。很快,父子俩吸引了大量路人的注意,生意也越来越好。
六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拜江的馅饼摊逐渐赢得了市民的喜爱,摊位前常常排起长龙。父子俩每天凌晨4点便开始准备,直到8点半才收摊。随着生意的繁忙,他们甚至聘请了几名服务员。
有一天,拜江看到儿子阿里汗的工作越来越熟练,他感到欣慰。阿里汗也逐渐掌握了销售和收款的技巧,但拜江并没有停止对儿子的教育。在拜江的指导下,阿里汗开始更加注重顾客体验,逐步将馅饼摊的质量提升。
七
然而,随着生意的日益红火,摊位的空间已无法满足需求,拜江决定开设更大的馅饼店。一天,拜江遇到两位来自厦门的游客,他们特地来哈尔滨品尝俄罗斯风味的馅饼,但因为摊位数量有限,他们错过了品尝的机会。拜江深感遗憾,于是邀请这两位游客到自己家里,重新制作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