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王”姓起源的看法。
在远古的中国,“姓”通常与母系家族相关,而“氏”则源于父系家族。严格来说,最初的“姓”是在母系社会中形成的,反映了母系血缘的传承;而在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家族的血脉开始通过父亲一方来延续,因此由“姓”过渡为“氏”。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姓氏”的概念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在先秦时期,姓氏一般只有贵族才拥有,百姓最初所指的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民众,而是指贵族阶层,而真正的“黎民”则是指农民等底层人民。
至于“王”姓的起源,经过一番查询,发现有多种说法。
我个人认为,“王”姓的最早来源应该与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关,且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安享晚年的人物。
那么,为什么认为王翦可能是最早的“王”姓呢?
在先秦时期,“王”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它象征着天子的身份,意味着天下共主。周朝建立时,天下只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但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其他一些地方的强国开始自称为王,例如南方的楚国、东部的吴国以及闽地的越国也纷纷称王。进入战国时期后,礼崩乐坏,诸侯国的强大让更多的地方也开始自封为王。
这意味着,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王”姓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象一下,当时的国君都自称为“王”,怎么可能会有臣子也姓王呢?
个人大胆推测一下: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而“皇帝”这一称谓逐渐成为了天子的代名词,而“王”则不再具有最高权力。
按理说,秦始皇应该继续实行传统的分封制,任命诸侯为王,但他却另辟蹊径,推行了“郡县制”来取代封建制。在这种背景下,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夷五国”的伟大壮举,最终,秦始皇特意赐予他们“王”姓,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劳,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封王”。
因此,王翦和王贲父子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显然不可能拥有“王”姓。他们的“王”姓,应该是由秦始皇亲自赐予的,这是一种变相的“封王”行为。
赐予国姓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以唐朝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赐姓的例子。第一个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李勣。李勣和李靖并称“大唐双子星”,他原名徐世勣,因战功显赫,唐高祖李渊赐给他“李”姓,改名李世勣,后因避开李世民的讳,又改名为李勣。如果你熟悉唐朝历史,可能听说过“军师徐茂公”,李勣正是指这位名将。第二个例子是唐朝末年的李克用。李克用本为沙陀族人,姓朱邪(或朱耶),字翼圣,因其突出贡献,唐朝皇帝赐予他“李”姓,他的儿子李存勖后来建立了后唐。
明朝也有赐姓的例子,分别是“郑”姓和“朱”姓。第一个例子是明朝初年的郑和。传说中,靖难之役后,朱棣的太监马三保因大功被朱棣赐予“郑”姓,他改名郑和。由于马三保身份特殊,朱棣并未赐他“朱”姓。郑和因七次出使西洋而声名远扬。第二个例子是明朝末年的郑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南明隆武帝赐他“朱”姓并命名“成功”,并封他为忠孝伯,后人称他为“国姓爷”。在永历帝的加封下,郑成功又被授予了“延平王”之职,因此他也被称为“郑延平”。
由此可见,王翦与王贲父子或许是历史上最早被赐予“王”姓的人,且他们的情况有些特殊,实属另类的“封王”行为。毕竟,秦始皇自有其与众不同的做法。
这就是今天的随意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敬请删除,并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