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人言:“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是什么意思?真的有道理吗
创始人
2025-09-21 09:02:59
0

古往今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灾难,包括那些曾经肆虐一时、极为凶猛的瘟疫。这些灾难或大或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演变,逐渐趋于平息,仿佛这就是天地间自然而然的法则,被人们默认为一种无法违抗的自然规律。

然而,瘟疫的危害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它的恐怖令世人始终心存畏惧。幸运的是,尽管瘟疫爆发时异常凶猛,但其持续的周期往往不会太长,通常会在一定时间后消退。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这句话究竟蕴含了什么深意?它的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

在古代,无论是何种自然灾害或大型灾难,都被视为极为可怕的事情。当灾难来临时,人们往往无力抵抗,只能依靠祈祷,希望灾难早日结束。而瘟疫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存在。它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悄然出现,传播速度极快,爆发时往往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伤亡。

古代医疗技术远不如现代发达,控制瘟疫最有效的方法常常是通过隔离传染源来阻断传播途径。尽管这种方法意味着部分感染者的生命可能无法挽救,但仍是防止更大规模灾难的关键。尽管如此,如此严重的瘟疫在古代无疑是灾难性的,但人们却有“大疫不过三”的说法。

这句话可以直观理解为,灾难性瘟疫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年。而实际上,“三”在古代还常常有“多”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几年左右,意思是瘟疫的爆发通常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瘟疫作为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其传播途径多样,既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也可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在《说文解字》中对“疫”的解释是“民皆疾也”,即瘟疫是一种使人民普遍生病的疾病,并且与虫害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它是由带毒的虫子叮咬引发的传染病。“大疫”则指的是严重程度极高的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这形象地描绘了瘟疫所造成的普遍恐怖,几乎每户人家都遭受感染或死亡的痛苦。

面对瘟疫,没有人能幸免。在没有疫苗的古代,瘟疫往往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爆发,它以不可抗拒的势头席卷人群,带走了无数生命。先秦时期的文献《吕氏春秋·季春纪》就曾记载瘟疫的出现季节:“季春行夏令,民多疾疫。”说明当时人们对瘟疫已有一定的认识。

瘟疫可能发生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时节,只要气候异常或环境变化,便极有可能引发瘟疫的爆发。因此,瘟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朝代对瘟疫的理解和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但普遍对瘟疫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一旦爆发,后果将极为严重。

如果瘟疫能在几年内得到控制和消退,至少不会让人们持续遭受痛苦和灾难。然而,如果瘟疫持续蔓延无法遏制,后续极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灾祸,形成“过三必有殃”的局面。历史上瘟疫常与其他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往往紧随水灾、旱灾等大规模灾害之后,导致生灵涂炭的惨烈景象。

唐代《吊道殣文》中有对瘟疫灾难的描写:“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于田野。”这段文字深刻反映了灾难面前人类的无助与悲痛,瘟疫带来的不仅是生离死别,还有社会秩序的崩溃。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显得极为脆弱。当自然灾害催生瘟疫爆发时,瘟疫的传播速度更快,病毒更容易侵入人体。尽管古代医学无法有效抵抗瘟疫,但瘟疫丝毫不顾人类的挣扎,肆虐无忌地在未加防范的人群中蔓延。

古人只能通过严格管理水源,保持水质清洁,以及限制感染者行动等手段来防止瘟疫传播。直到疫苗的出现,人类才逐渐获得在瘟疫肆虐下的喘息之机。“大疫不过三”的后半句“过三必有殃”,被解读为瘟疫若无法在几年内得到控制,将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灾难,造成空前的祸害。

从瘟疫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来看,这种解释并不难理解。瘟疫不仅导致人口锐减,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防控,耕作被迫中断,经济陷入停滞,贫困家庭更是陷入困境。若家中有人感染,往往全家难逃厄运。瘟疫的爆发期其实也是灾难酝酿的时期,缓慢却致命。

因此,在古代,人们将这句谏言奉为真理。每当瘟疫爆发时,最重要的是迅速阻止其扩散,尽力遏制瘟疫引发的二次灾难。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们多以群落形式居住,一旦瘟疫出现,采取包围式封锁管理传染源,是阻断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

虽然这种方法对未感染者极为严苛,但在古代,别无他法。信息传播缓慢,瘟疫的影响常常局限于局部地区,远离疫情中心的人们甚至可能毫不知情,除非瘟疫规模已达到极大范围。

现代情况则截然不同。互联网将世界紧密相连,人们流动频繁,虽然医疗科技进步巨大,但控制瘟疫和大型传染病仍面临极大挑战。除非研制出针对疫情的有效药物,否则遏制疫情依然困难重重。

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值得尊重,但时代背景已经大不相同,古代的谏言虽有道理,却未必完全适用于今日社会。面对瘟疫,人类依然感到恐惧和无助,同时瘟疫常伴随着经济衰退。不过如今的社会流转能力大幅提升,人类始终在探索确保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相关内容

填补早期秦文明通史著述之缺...
近日,著名文史作家祁新龙新著《大秦长歌:一部两千年秦文明史》(三卷...
2025-09-21 01:02:54
原创 ...
隋唐时期可谓是中国古代英雄与名将的汇聚地,那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豪杰...
2025-09-21 01:02:42
原创 ...
众所周知,20世纪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两次划时代的事件,一是两次世界...
2025-09-21 01:02:38
书讯 |《困于沙丘》以战国...
几卷得而复失的残简,一段湮没无闻的史实 为何胡服骑射光耀华夏,赵武...
2025-09-21 01:02:28
原创 ...
提到长坂坡之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赵云七进七出的英勇形象,以及...
2025-09-21 01:02:09
原创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在其笔下对靖康之耻的愤怒...
2025-09-21 01:02:06
原创 ...
《北齐书·卷九·李祖娥传》记载:帝高洋怒不可遏,挥刀责骂道:“你杀...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即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我也要将爱新觉罗家族彻底铲除。”这...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赵匡胤的无奈困局:帝位之争下的悲剧 赵匡胤的悲剧命运,仿佛被无形...
2025-09-21 01:01:38

热门资讯

原创 4... 1949年5月10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员粟裕向外发布了《淞沪战役作战命令》,这预示着解放...
原创 卖... 1941年1月3日的清晨,黑暗笼罩着燕赵大地,太阳依旧藏匿在云层背后,沉寂与危险悄然临近。此时,号称...
原创 史... 提起东汉末年刘备高举“匡扶汉室”旗帜的故事,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这不仅得益于后世无数艺术作品的传播,...
原创 为... 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后金政权(即清朝的前身)能够在刚刚崛起时迅速击败蒙古人的这一历史事件感到困惑。为什么...
原创 他... 当然,下面是对你提供的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使文字更加生动丰富,...
原创 载... 载沣,堪称清朝历史上命运最为顺遂的王爷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载沣并不是天生就注定要继承王爵的。...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每当中原王朝衰弱时,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便趁机南下劫掠。商朝时期的鬼方、混夷等部族,周...
原创 五... 西晋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评价最差的朝代之一,其历史背景和内政的混乱成为了许多人议论的焦点。 公元24...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将:西楚霸王... 项羽(公元前232年 ―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 ,项氏,名籍...
原创 孟...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孟良崮战役在华东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役不仅击溃了国民党企图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