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人云:“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同时又有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话透露出,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清朝,人们的梦想往往是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而做官的意义,不仅仅是忠君爱国,更多的还是那份庞大的财富和地位的提升。那么,当官之后,究竟能享受到多少的财富和待遇呢?我们今天就以清朝为例,看看那些品位最高的官员,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优待和福利。
清朝的官员制度,继承了明朝的模式。官员等级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又细分为正和从两个等级,合称“九品十八级”。这就类似于现代的政府职务体系,比如科长下有副科长、部长下有副部长等职务。只要官员拥有了“品”,无论是正一品,还是从九品,便已脱离了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了“官”的行列,享受着不一样的待遇。
当官之后,首先便不用再缴纳赋税,也不再有徭役的义务。而且,一旦犯了法,刑法的判决也会相对宽松。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官员若犯了罪,通常会面临“贬为庶民”的惩罚,意味着这个官员彻底失去了作为官员的待遇,重新回归普通百姓的身份。
至于居住条件,朝廷会根据官员的品级分配房产,这大致可以理解为现代职工宿舍的概念,但规模上却严格限定。例如,驻京的正一品官员,通常会配备三进四合院,房间大约有二十多个。但如果品级较低的官员自己购买了超出规定的豪华宅邸,那就算犯了“逾制”的错误。这就像是现如今公务员有了规定住房标准,超标就要受到惩罚一样。
与今天的退休制度相似,清朝的官员也享有“致仕”待遇,即退休后仍然保留品级,享受国家的退休金和相关福利。例如,他们会继续得到俸禄,享有免除亲属赋税和徭役的待遇,甚至还能拥有一定的养老土地。此外,退职官员的品级是终身保留的,因此他们不仅拥有较为舒适的晚年生活,还能享受相对优渥的待遇。
然而,退职并非意味着完全脱离官场。清朝官员的退休并没有固定年龄,只要上级认为你能继续担任职务,你就可以继续为官。如果被认为年老且能力不足,官员可以在多方合议下被“降品致仕”。例如,一名原本从四品的官员,可能会被降到五品,但即便如此,退休后的待遇依然相对较好。相反,若表现卓越,也有可能通过皇帝的特许晋升品级,享受更高待遇。
不仅如此,官员的后代,也有机会通过“荫补”制度继承父亲的职位,尤其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更容易获得这个机会。特别是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及地方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他们能通过进入国子监读书,顺利进入候补官员的行列,这实际上是为高级官员后代开辟了从政的捷径。
虽然大部分退休官员会返回原籍养老,但作为京城的顶级官员,他们通常会受到皇帝的宠爱,享有特殊待遇。比如,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熊赐履就被皇帝特许“存品,留京备顾问”,享有特殊的退休身份。晚清时期,李鸿章在退休后依然能够定期进京觐见皇上,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那么,这些高官的收入究竟有多丰厚呢?确实,在朝廷体系中,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雇主和雇员。皇帝提供俸禄,而官员则为皇帝分忧解难,正如那句“食君之禄,解君之忧”所言。这便是“俸禄”二字的由来。俸是银子,禄是粮食。官员的品级越高,俸禄自然也越丰厚。
以一品官员为例,像太师、太傅、太保这样的高级官员,每年可领取约180两白银以及180石禄米。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大概相当于每年3万人民币,和2500公斤的粮食。如果按现代工资水平来算,这些一品大员的收入每月仅为几千元,远不如今天的白领收入。然而,朝廷还会提供办公费用,即“公费”和“役食”,但这些补贴也只是少量的银子。
除了俸禄,官员们的日常开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由朝廷提供,但仅限外层的“纱褂”和二品以上的“罗褂”,其他配件、配饰等需要自己购买。尤其是官服上的补子,尽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精美的苏绣工艺,极其昂贵。如此一来,光是这些服饰就要花费数十两白银,再加上节日礼服和吉服,这笔开销可不小。
不仅如此,作为高级官员,日常的礼仪花费、人情往来、仆从开支和红包,都是额外的负担。清朝时期,甚至有官员向康熙皇帝上奏,表示自己的薪水根本不够支撑日常开销,甚至不得不违法变卖口粮来解决经济问题。虽然康熙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但他依然不忘严查官员是否贪污。
到了雍正和乾隆年间,皇帝发布“恩俸”政策,增加了京官的俸禄,但即便如此,这些收入依然无法满足高官的奢侈生活。与这些常规俸禄相比,皇亲国戚的收入就显得尤为丰厚。例如,和硕亲王每年领取的俸禄高达1万两,而固伦公主则能领取1000两外加30匹锦缎。
为了避免官员因薪水不足而走上贪污之路,朝廷还设立了“养廉银”制度,意在通过提高薪水来保障官员的廉洁性。正一品官员的养廉银,通常在13000到20000两白银之间。折合成人民币,大约为270万元。即便如此,地方官员的养廉银要高于京官,举例如湖广总督每年领取15000两,甘肃偏远地区的官员甚至可获得20000两养廉银。
然而,官员们的收入远远不止这些。他们还能通过“保证金”从民间财主那里获得收入。民间富商如果想要购买官职,必须通过有权势的官员做担保,这些“担保费”往往高得惊人。据说,一品官员为四品担保的费用,竟高达5万两白银。
此外,地方的“冰敬”和“炭敬”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陋习,这些由地方官员给予京官的“孝敬”,变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以两江总督为例,一年收到的各种“孝敬”金额高达18万两,堪称一笔庞大的收入。
综上所述,清朝的正一品官员,除了拥有丰厚的俸禄、养廉银外,还能享受免税的特权、免费住宅和其他福利待遇。因此,作为清朝的顶级官员,其待遇可谓非常优越。然而,这一系统也暴露了清朝官场的腐败和不合理性,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迅速衰退和覆灭。
参考文献:
- 《清代官吏致仕保障待遇研究》朱金明
- 《清代的京官俸禄知多少》刘玉琦
- 《古代“公务员”的薪资待遇》马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