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的八个儿子齐聚京城觐见皇帝。这八位藩王各自镇守不同的封地,虽说是父子相见,实则朱元璋对他们在各自藩地的行为早已了如指掌。其中有人是来领赏赐的,也有人则是带着惩罚的意味而来。
其中秦王朱樉尤为惹人注目。他在藩地肆意妄为,恶行累累,尤其喜欢大兴土木,为自己兴建豪华宫殿,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令百姓怨声载道。朱元璋召他入京,正是想借此机会严厉斥责一番。可惜路途遥远,朱樉途中染上风寒,抵达京城后便一直在府中养病,未能当面受训。
尽管如此,朱元璋对这个病重的儿子依旧十分关心。他抽空微服私访,带领几名大内侍卫悄悄前往秦王府,探望朱樉的病情。皇宫离朱樉府邸不算太远,一行人策马徐行。正当他们经过一处较为僻静的巷道时,突然冲出十余名黑衣刺客,手持寒光闪烁的钢刀,直扑朱元璋而来,明显意图刺杀皇帝。
这些刺客个个武艺高强,招式凌厉干净,毫不拖泥带水。但朱元璋身边侍卫同样身手非凡,绝不容刺客轻易得逞。见对方武力不及,刺客们果断放弃与侍卫纠缠,径直向朱元璋本人杀去。侍卫们迅速护住皇帝,将他围在中间,朱元璋冷静观察战局,凭借多年的经验敏锐判断出刺客头领身份。
他指着一个身影,厉声喝道:“擒贼先擒王!”话音未落,五城兵马司的官兵也及时赶到,在侍卫带领下向刺客头领扑去。头领见大势已去,迅速挥手示意众人分散逃窜。朱元璋见状,怒吼道:“其他人不必理会,集中兵力,务必擒住那个头目!”士兵们立即响应,朝着刺客逃窜的方向奋力追击。
大约过了半柱香的时间,一名侍卫急匆匆赶回,在朱元璋耳边低声禀报几句。朱元璋眉头紧蹙,脸色凝重,心中升起一阵寒意。他稳住情绪,冷冷道:“随我立刻前往秦王府!”
当朱元璋抵达秦王府时,官兵已经将府邸严密包围,丝毫不留空隙。他在府门外踱步片刻,心中犹豫,但终究迈步带领侍卫昂首走入府内。朱樉虽病卧,却见父皇亲临,强撑着站起身迎接。他看到府邸被重重围堵,困惑地问道:“父皇,此举意欲何为?”
朱元璋目光如炬,盯着朱樉,难辨对方是否有意掩饰,沉声道:“朕途中遭遇刺客,侍卫追击时发现那人逃入你府内。”朱樉闻言脸色骤变,吓得跪倒地上,颤声道:“儿臣实不知情,望父皇明察!”
朱元璋背手踱步,冷笑着说:“查明不难,朕观察那刺客身形,竟似女子。你只需将府中所有女子召出,便能真相大白。”朱樉结结巴巴道:“儿臣此次进京未带女眷,因病需人照料,便从民间买了两名侍女。”
片刻,两名年约十四五岁的侍女被带至朱元璋面前。她们身材纤瘦,容貌稚嫩,显然未受过武艺训练。朱元璋疑惑地望向侍卫,似在质问:“你们真的看清了刺客逃入此地?”侍卫急忙答:“启禀陛下,属下无误,刺客确实逃入这里,且一度负伤,小腿中剑。”
朱元璋点头,冷声对朱樉说:“既然否认,朕便搜查你的府邸,若发现可疑之人,后果自负!”朱樉吞咽口水,颤声道:“儿臣不敢欺瞒,实带了一名妾室。怕父皇责怪,故未敢言明,望父皇恕罪。”
不久,一名丫鬟扶着一位容貌秀美、步履蹒跚的女子缓缓走出。女子冷笑着直言:“刺杀你的人正是我!”朱元璋虽难接受儿子涉案,却无法否认事实,怒火中烧,目光如针,怒视跪地的朱樉,喝道:“你这逆子,若不治罪,天理难容!说,她是谁?”
朱樉无处可逃,急忙解释:“她原是观音奴(秦王妃)的侍女,与王妃情同姐妹,王妃不忍她离开,便让她成为儿臣的妾室。”这位观音奴正是元朝名将王保保的妹妹,是一位蒙古族女子。
朱樉揭露女刺客身份后,朱元璋恍然大悟,认定刺杀必是观音奴指使。长叹一声,他对女刺客冷冷道:“朕待你家郡主不薄,破除蒙汉界限,嫁给朕儿为王妃,难道还不知足?”
女刺客冷笑反驳:“你们蒙蔽世人,收买民心,大元覆灭岂能不报?”话音未落,嘴角溢出鲜血,抽搐几下便倒地身亡,原来她早已服下毒药。
朱元璋见她断气,急令侍卫:“速去西安,带秦王妃回京!”朱樉泣不成声,求父皇开恩:“儿臣愿以命相保,秦王妃与王保保无涉,亦无谋害之心!她定是被蒙蔽,望父皇饶恕她!”
朱元璋知晓朱樉夫妻感情深厚,见其如此求情,心中生出怜悯,叹息着带人离去。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樉病逝,王妃观音奴随葬殉情。至于刺杀是否由观音奴指使,终成历史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