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国图|关于国图老馆员口述史项目的回忆
创始人
2025-09-21 07:04:14
0

我1979年12月入馆,2015年12月退休,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图已经工作45年了。在国图115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想重点回忆一下国图老馆员口述史项目与纪录片《口述国图》的相关工作。

2003年,我接到时任党群工作部主任索奎桓老师的委托,参与到对国图老馆员的采访拍摄工作中。从2003年至今,我们对张秀民、李兴辉、戚志芬、鲍振西、孙蓓欣等50余位国图老馆员及其亲属进行口述史访问,累积了200余小时100余万字的口述资料。他们当中既有引领国图事业发展的老领导,也有图书馆领域的老专家,还有为国图辛勤付出一生的老馆员。这些口述资料对于保存、研究国图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便当时没有经费,工作繁重,我们还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摄编组拥有拍摄设备和拍摄人员的有利条件,挤出时间,坚持采访,争取为国图多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末到2015年初,我们对黄润华老师进行了三次口述史访问。黄老师出生于1940年,1965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专业是维吾尔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献的整理、收集和编目工作,后担任善本特藏部主任,于2000年退休。在访问过程中,他提到蒙古文《甘珠尔经》的入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据他回忆,蒙古文《甘珠尔经》是我馆在特殊年代里的一个意外收获。1973年12月的一天,黄老师接待了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陌生人。他说他有一部蒙古文的《甘珠尔经》,问北京图书馆要不要。这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印于康熙年间,共计108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馆领导们最终做出决定,接收这批文献,由黄老师负责对接。1974年2月底,黄老师和金石组的王敏老师就去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取这部经。黄老师回忆,到了呼和浩特刚下火车,他们一面迎着刺骨的寒风,一面听着大喇叭里播放“批林批孔”的内容,却来运送这么一批200多年前的佛教典籍,让他觉得非常吊诡。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和当时那个时代有一个巨大的反差。

黄老师的回忆,为我们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馆藏故事。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图书付之一炬。但还是有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有很睿智的眼光,很理性的思维,很明智的决断,对自己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能够出于爱护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把它保护起来,并且传之永久。国图的珍贵馆藏还有很多,每一部背后都有一代代图书馆人的坚守与付出,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记录,值得现在年轻的图书馆员去了解、去学习。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馆员是宋克夫老师,我们于2017年对他进行了六次口述史访问。宋老师于1924年出生,2020年去世。1939年,年仅15岁的他参军入伍,1952年他转业到北京图书馆,1960年被调往柏林寺负责保卫和后勤等工作,一直到1985年退休。他的回忆,带我们走进了国图一个鲜为人知的馆区——柏林寺。

柏林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毗邻雍和宫,是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老寺院。在20世纪中叶,柏林寺成为北京图书馆的一个分馆,保存着大量图书,并作为阅览室对读者开放。1987年,白石桥新馆落成,柏林寺完成了它作为北图分馆的历史使命。2019年7月31日,时隔34年,我们邀请95岁的宋老师重回柏林寺,为部门的年轻馆员讲述柏林寺的悠悠岁月与动人故事。

宋老师在柏林寺工作了25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院子里的一排树就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他在柏林寺什么活都干,什么苦也都吃过。当年的柏林寺不比现在,房子(库房)非常破旧。为了图书的安全,冬天不能生火取暖,非常寒冷。走到大殿前,宋老师回忆,冬天工作人员都是在大殿(书库)前面的空场整理图书。这里冬天北风刮不着,太阳晒得着,就是借着这么一点阳光取暖。

对于馆里的文献,宋老师竭尽全力保护。在特殊年代里,他冒着被当作反动分子的危险,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对前来“破四旧”的红卫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这些书都是古人和现代人用心血凝结成的结晶,如果烧了,国家的历史就断代了,我们就是千古罪人,最终保护下了柏林寺的藏书。

可以说,柏林寺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他对这里有着极深的感情。刚一回到柏林寺,他就来到大殿前的一棵古树前,用拐杖轻轻敲击古树的身体,像是在和它打招呼,然后动情地说道:“老伙计,老朋友,我又来了,还没死呢。我来看你来了。”在重访结束后,他又绕道来到古树前告别:“老伙计,再见了,我回家了。我有功夫就来看你。”这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我们为之动容。古树依旧青绿,但故人已经老去。这棵宋老师曾经乘凉、休息的古树,见证了柏林寺的悠悠过往,也见证了宋老师的似水年华。

其实,老馆员们回忆的国图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无法在文章里逐一列举。

2019年,时值国图110年馆庆之际,我们在社会教育部汤更生主任的领导下,由田苗副主任亲自指导,在全体摄编组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将多年积累的口述史访问素材制作成纪录片《口述国图》。全片约103分钟,共有35位国图老馆员出镜讲述了自己的国图故事。影片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北京纪实影像周等进行展映,并荣获首届“国际口述历史协会传媒奖”等荣誉。我们把它作为一份礼物,献给国图,献给国图的老馆员们。正如影片最后所言:国有斯馆,馆有斯人。文脉存焉,国运兴焉。

对于国图老馆员口述史的挖掘与记录,我们还在继续。谨以此文祝贺国图115岁生日快乐,祝愿国图越来越好!

作者:离退休干部处 吴邦伟

相关内容

填补早期秦文明通史著述之缺...
近日,著名文史作家祁新龙新著《大秦长歌:一部两千年秦文明史》(三卷...
2025-09-21 01:02:54
原创 ...
隋唐时期可谓是中国古代英雄与名将的汇聚地,那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豪杰...
2025-09-21 01:02:42
原创 ...
众所周知,20世纪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两次划时代的事件,一是两次世界...
2025-09-21 01:02:38
书讯 |《困于沙丘》以战国...
几卷得而复失的残简,一段湮没无闻的史实 为何胡服骑射光耀华夏,赵武...
2025-09-21 01:02:28
原创 ...
提到长坂坡之战,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便是赵云七进七出的英勇形象,以及...
2025-09-21 01:02:09
原创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在其笔下对靖康之耻的愤怒...
2025-09-21 01:02:06
原创 ...
《北齐书·卷九·李祖娥传》记载:帝高洋怒不可遏,挥刀责骂道:“你杀...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即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我也要将爱新觉罗家族彻底铲除。”这...
2025-09-21 01:01:42
原创 ...
赵匡胤的无奈困局:帝位之争下的悲剧 赵匡胤的悲剧命运,仿佛被无形...
2025-09-21 01:01:38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今年休赛季,赵继伟并没有参加国家队集训,主要是因为伤情需要恢复。在这段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选择了休息...
原创 蒋... 2014年,黄埔军校旧址迎来了一位不寻常的访客。 这个男人的外貌极为相似蒋介石,尤其是他那严肃而亲切...
原创 吕... 在那个英雄辈出、智者如云的三国乱世中,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自己名字的,几乎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佼佼者。无论...
原创 “...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人云:“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同时又有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些话...
原创 赤... 建安十三年,曹操指挥大军南下,意图吞并江东。为了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曹操给江东的主帅孙权写了一封信,信...
原创 为... 翻开历史书籍,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过去的两千年间,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城经历了从东西向的西...
原创 中... 在中国火药技术的演变过程中,蒙古人的崛起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蒙古人的征战,尤其是与金国以及南...
西周的一代王,他只管修宫殿不理...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的,文章末尾标注文献来源) 西周第七位王:周懿王(姬...
原创 明...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明朝似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朝代。它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有闭关锁国的倾向,有资本主义...
原创 后... 中国的历史悠久,长达五千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传统。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精彩的神话传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