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中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水镜先生司马徽,作为一位隐士,素以布衣身份为人所知,他结交的朋友,如徐庶、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等,皆是出自平民,拥有志向和理想的布衣之士。而刘备当时,不过是一位四处征战、尚无固定地盘的将领,未来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尚未可知,尽管他在社会上名声不错,但门阀世家的知识分子鲜少愿意投奔他。即便是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他们虽是有声望的知识分子,但同样来自平民出身,心中怀有理想和抱负,才最终愿意辅佐刘备,帮助他建立一番事业。
相比之下,司马懿则出身显赫,来自世家大族。如果他选择入仕,最理想的选择无疑是投身当时由曹操掌控的汉王朝——即所谓的正朔政权。司马徽与司马懿虽然同是司马姓,但两人并无直系亲属关系。司马徽是颍川阳翟县人,而司马懿则来自河内郡温县,两地相隔大约200里。虽然都姓司马,但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表明他们是叔侄关系。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任京兆尹,祖父司马戡为颍川太守,曾祖父司马量则为豫章太守,家族在当时可是赫赫有名的高官世家。与此相比,司马徽的出身则显得普通得多。
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而司马懿若想有所作为,无论何时都可以选择出仕。对于他而言,唯一的难题是选择何时、何地、选择什么政权去入仕。司马懿从未需要依赖司马徽的推荐。相比之下,司马徽的出身背景较为普通,他自身的影响力并不足以改变司马懿的命运选择。
司马懿的性格非常谨慎深沉。即便曹操听闻其才名,并强制招募他出仕,司马懿也并未急于应召。他对当时曹操的政治野心持有怀疑,甚至故意装病拒绝了多次的征召。直至曹操逐渐稳固了东汉政权,取得了军阀混战中的优势,成为丞相,他才不得不接受曹操的邀请,成为曹操阵营中的一员。在这一过程中,司马懿依然保持着低调和谦虚,虽然曹操麾下诸多谋士如郭嘉、贾诩等人才出众,司马懿一直未急于表现自己。
司马懿为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在长时间的低调中积累经验,逐渐赢得了曹魏政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卓越才能,尤其是在后来建立西晋的过程中,最终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司马徽与司马懿并无直接的接触,二者并不熟悉。即便在那个时期,司马徽若向刘备举荐他,司马懿也不会答应,因为他根本不打算接受任何一方的推荐,尤其是在当时的刘备尚在四处漂泊、动荡不安之时。
在东汉末年,荆州的刘表因“礼贤下士”而吸引了许多有才之士来到荆州,试图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司马徽也正是这批人中的一员,他在荆州形成了一个有名的士族圈子,并通过这一圈子认识了徐庶、诸葛亮、庞统等具有非凡才能的年轻人。司马徽很快意识到,刘表虽然具备一定的宽容度,但心胸狭窄,无法成大业。相对而言,刘备则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抱负,司马徽因此决定辅佐刘备,并向他推荐了徐庶、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这些名士们,也深深地佩服刘备的诚意与决心,愿意辅佐他,最终在刘备的真心感召下,形成了深厚的君臣关系,携手走向成功。而司马懿则因其出身、所处的环境及立场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的家族背景使得他能够选择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仕途,立场上更倾向于支持曹操,最终也因这段选择为自己铺就了权力的道路。
总的来说,司马懿与徐庶、诸葛亮、庞统等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出身背景上,还体现在他们的选择、理念和所处的历史环境。正是这些不同的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也让他们最终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