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一将难求,蜀汉本就地窄人稀,每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都弥足珍贵。
刘备一生识人用人有方,却在临终前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把一位比魏延强两倍的顶级战将拱手让给了曹丕。
这位将领不仅武艺高强,更有非凡谋略,他到底是谁呢?
被刘备搞丢的超级人才
黄权,这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太起眼,很多人甚至对他没什么印象。
可在历史上,他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型将领。
黄权最早是刘璋的部下,算是西川本地派。
刘备入蜀时,黄权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敏锐度,他极力劝阻刘璋不要与刘备会面,认为刘备此行别有用心。果不其然,刘备最终夺取了益州。
当时刘备攻城拔寨,黄权依然坚守岗位,带领部队抵抗。他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小人,而是有着坚定忠诚的军人。
直到刘璋正式投降,黄权才归顺刘备。
这种忠义精神,反而让刘备非常欣赏。刘备接管益州后,不仅没有亏待黄权,反而重用他,委以重任。
黄权不只是一个勇猛的武将,他的谋略更是一流。在法正去世后,黄权成为蜀汉新的"奇谋参谋"。
刘备每次决策前都会征求他的意见,说明对他的能力极为认可。
如果说魏延是一把锋利的刀,黄权就是刀加上聪明的大脑,这也是为什么说他的价值抵得上两个魏延。
一个建议,救了蜀汉
公元217年左右,刘备已经在益州站稳脚跟,但形势依然严峻。
这时黄权向刘备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必须拿下汉中。
"主公,若不占据汉中,三巴地区就保不住啊!"黄权分析道。
汉中位于益州北部,是连接关中和巴蜀的咽喉要道。如果被曹操占领,曹军就能直接威胁巴蜀腹地,蜀汉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刘备听了黄权的分析后,决定亲自率军北上争夺汉中。
这场汉中之战持续了近两年,最终刘备大获全胜,不仅巩固了蜀汉北部防线,还借此机会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了曹操的名将夏侯渊,大大提升了蜀汉军队的士气。
汉中之战的胜利,让刘备有了自立为王的底气。
汉中一战后,刘备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这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黄权提出的那个关键建议。
可以说,黄权的战略眼光救了蜀汉的命脉。
如果当时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让曹操占据了汉中,恐怕蜀汉很快就会被曹魏吞并。
夷陵之战的致命判断
公元219年,关羽镇守荆州,被孙权偷袭,兵败身亡。
这个消息对刘备打击极大,他与关羽情同兄弟,立誓同生共死。
关羽的死让刘备悲痛欲绝,也激起了他对孙权的强烈报复心理。
刘备决定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当时蜀汉众臣纷纷劝阻,包括诸葛亮和赵云都反对这次行动。
他们认为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还不稳定,不宜对外用兵。而且孙权实力不弱,贸然出兵风险太大。
黄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自己先带一支精锐部队去试探吴军的实力,摸清敌情后再决定是否全面开战。
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策略,既能满足刘备报仇的心愿,又能降低风险。
但刘备此时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拒绝了黄权的建议。
他执意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并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领江北军防备曹魏可能的袭击。
刘备的判断出现了致命错误。孙权派出的大将陆逊非常狡猾,先是不断后退引诱蜀军深入,然后突然发动火攻。
蜀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溃败。刘备损失惨重,不仅军队被打散,还丢失了大量粮草和武器装备。
而此时镇守江北的黄权得知主力军败退的消息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孙吴军队切断了与刘备的联系。
他带领的部队进退两难,既无法与刘备会合,又难以独自突围回蜀。
无奈的选择
黄权面临极其艰难的处境。
他的部队被孤立,粮草有限,如果强行突围,很可能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黄权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投奔曹丕。
这个选择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作为刘备的重臣,黄权为何不选择投奔孙权,而是投向了曹魏阵营?
实际上,黄权的这个决定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刘备的一种特殊忠诚。
如果他投奔孙权,就等于与刘备为敌,这是他无法接受的。而投奔曹丕,至少在名义上不是直接与刘备作对。
黄权带着约一万精锐投奔了曹丕。曹丕对这位从天而降的蜀汉名将非常重视,热情接待并委以重任。
对曹魏来说,这不仅增添了一位能臣猛将,还获得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可谓是意外之喜。
而对蜀汉来说,失去黄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仅损失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还丢失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黄权对蜀汉内部情况非常了解,这些信息落入曹魏之手,对蜀汉构成了潜在威胁。
刘备的悔恨
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白帝城,身心俱疲。他不仅失去了大量兵力,还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重要的将领黄权。
临终前,刘备发出了著名的感叹:"孤负黄权,权不负孤。"这句话表明刘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辜负了黄权的忠诚。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一度陷入动荡。
诸葛亮继任为相,开始整顿朝政。但由于夷陵之战的惨败和黄权的离去,蜀汉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叛乱。
诸葛亮用了数年时间才平定这些叛乱,使蜀汉重新稳定下来。
如果黄权没有离去,蜀汉可能不会经历这么多内部动荡。
作为一位资深将领,黄权在平定叛乱方面肯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他的谋略才能可以弥补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不足,为蜀汉提供更多战略选择。
黄权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将领的损失,更是蜀汉整体实力的下降。他的价值确实如前文所说,相当于两个魏延。
魏延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而黄权既有勇气又有智谋,是真正的全能型将领。
刘备在临终前的悔恨,正是对这一重大损失的认识。
如果他当初采纳了黄权的建议,不急于东征,或者让黄权担任先锋试探敌情,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黄权也许会继续留在蜀汉,为刘备和诸葛亮效力,蜀汉的历史也可能因此改写。
刘备一生知人善任,却在最后关头犯下致命错误,把黄权这样的超级人才推向敌营。
黄权不仅救过蜀汉,还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可惜刘备被仇恨蒙蔽,拒绝了黄权的建议,导致夷陵惨败,失去这位文武双全的将领。
历史没有如果,但黄权的故事提醒我们:冲动是魔鬼,哪怕是明君也会在情绪支配下做出错误决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华阳国志》《三国演义》